市政协社法委
(2025年7月3日市政协十四届二十二次常委会议通过)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广“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加快构建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新格局的意见》,将“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作为推动基层治理的工作指引要求,市政协组织重点民主协商议政建言。委员们一致认为,近些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源头治理,大抓基层,不断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常态化排查化解机制,坚持以“小切口”破题,全力助推平安建设、法治建设,社会治理取得新成效,城市文明达到新高度。但与此同时,当前基层社会治理也还存在着“案多人少”问题突出、隐性矛盾难以排查、平台建设基础不强、源头预防不够深入,部门联动仍有壁垒等问题和不足。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矛盾,对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坚持党建引领“五治融合”,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1.坚持政治引领。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动党建工作与平安建设、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切实把党的理论优势、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健全党组织书记领办基层治理项目机制,落实“四下基层”制度,推广运用“吹哨报到”“接诉即办”等做法。健全部门和属地联动解决诉求工作机制,进一步深化党组织领导的村(社区)党群议事协商机制,促进源头预防和前端化解。
2.坚持法治保障。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持续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宪法宣传周”“民法典宣传月”等法治宣传活动。建强市、乡、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持续开展“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推进基层依法治理体系建设。发挥中国法学会潜山联系点优势,组织法律咨询专家、基层政法干警开展释法明理活动,为群众提供多样化的法律服务。
3.坚持德治教化。持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教化功能,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高价彩礼、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发挥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作用,以“德”润心,以“文”化人,夯实基层治理效能。注重网络新媒体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移风易俗与法治教育相结合,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创新宣传,培育乡风文明新风尚。持续开展道德模范、见义勇为、身边好人和文明家庭、“好婆媳”等评选活动,引导广大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
4.坚持自治强基。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动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总结凝练黄铺“组规民约”、油坝“‘油’事好商量”、黄泥“议事小院”、官庄“留余善治”、塔畈“茶乡夜话”等经验做法,培育更多基层治理亮点。建立“两代表一委员”“乡贤五老”“法律明白人”等组成的“村民说事会”,汇聚民意、凝聚民智,实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5.坚持智治支撑。坚持把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作为推进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的重要支撑,探索运用平安综治信息化平台,逐步将网格员上报、政务服务热线、矛盾纠纷类警情、信访事项、涉稳舆情等数据汇入平台,精准感知社情民意和涉稳动态,以数字赋能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探索建立“线上调解”“云上调解”,最大限度降低群众诉讼成本。
二、加快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努力实现群众诉求“只进一扇门”
6.扎实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发挥市委政法委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按照重点部门“应驻尽驻”、职能部门“按需轮驻”的原则,优化布局、完善机制、整合资源、汇聚数据,升级改造市级综治中心。突出综治中心职能定位,建立健全部门衔接、会商研判、分流交办、督办跟踪机制,最大限度地让简易纠纷就地化解,复杂矛盾快速联调,切实提升综治中心实战效果和吸附群众能力。
7.全面提升矛盾调处实战化。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协调联动,推动综治中心与矛调中心、诉服中心、检服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信访接待中心等“多中心合一”,实现调解、仲裁、公证、司法确认、行政复议、行政裁决、速裁快审、法律援助、法律监督等业务“一站式”办理。
8.引导群众反映诉求法治化。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预防化解矛盾纠纷,严格按照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信访三级办理、诉讼、法律监督“路线图”,依法推进矛盾纠纷化解,从根本上实现定分止争。深入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持续开展“法治信访、双向规范”专项工作,把各类矛盾纠纷纳入法治轨道依法化解,确保群众的每一项诉求都有人办理、都依法推进。
三、学习运用“六尺巷工作法”,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
9.强化“六尺巷工作法”运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深入发掘“红源潜山”、龙潭“四知堂”、官庄“留余堂”中蕴含的时代价值,为社会治理、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聚焦“党建领事、礼让和事、群众说事、多元解事、网格管事、群力防事”,深入研究内涵,紧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发动群众参与治理”核心要素,进一步健全社会治理组织体系、体制建设,形成一级抓一级,常态抓落实机制。
10.健全矛盾排查例会制度。坚持把矛盾排查作为前置条件和刚性要求,定期会商研判风险隐患,统筹做好化解稳控工作。完善情报信息搜集、实有人口和重点人口管理、社区和农村警务、110联动等工作机制,加强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人员、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问题青少年以及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性格偏执等“三失一偏”人员的信息摸排,落实风险评估和动态管控措施。
11.建立部门联调快处机制。充分发挥信访联席会议、信访维稳安保指挥部作用,探索建立部门与部门横向联动、属地与部门纵向联调快速响应机制。加大对房地产、征地拆迁、物业管理、农民工工资、网络贷款、企业改制、退伍安置等领域风险隐患的排查化解力度,遏制集体访和进京访。强化妇联与公安、法院等部门信息互通,推进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信息共享、问题共商、资源共用、力量互补。
12.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按照“精简、务实、高效、管用”的原则,整合进驻市矛调中心的各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人民调解委员会人员的选任和退出机制。贯彻落实《安徽省专职人民调解员管理办法》,有序推进镇村两级人民调解员选聘工作,制定“一案一补”激励保障措施。推动专职调解员、常驻调解员、轮驻调解员、社会调解员互补,培育形成一批“金牌调解员”和“金牌调解组织”,不断增强调解能力和实效。
四、充分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进一步壮大群防群治队伍
13.完善网格管理机制。健全网格准入事项、工作管理、考核评价等制度,优化整合现有网格,实现综治、森林防火、文明创建等网格“多网合一”。探索建立城区专职网格员队伍,科学制定专职网格员招录计划,纳入村(社区)后备干部管理。建立完善“基层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推动将党支部或党小组建在网格上。探索建立将公职人员编入网格开展志愿服务制度,推动网格服务管理精细化。
14.壮大群防群治力量。推深做实专业防控、群防群控、联勤联控、视频巡控“四控融合”。探索建立“五老”“乡贤”人才库,广泛动员物业保安、外卖小哥、广场大妈、网约车司机等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工作,壮大“江淮义警”“红袖章”队伍。开发群众“随手拍”微信小程序,拓宽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渠道。充分发挥“委员工作室”“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站”等阵地作用,发动“两代表一委员”等参与社会治理和人民调解工作。
15.制定激励保障措施。明确公安机关在群防群治工作中的监督、指导地位,推动辖区物业、志愿者及保安人员统一培训、统一管理。建立群防群治工作奖励机制和平安建设“积分制”,对群众报告有效线索信息、参与突发案(事)件处置或应急响应给予奖励,做到“应奖必奖、及时奖励”。
五、坚持源头治理综合治理,以务实作风助推社会治理新成效
16.落实风险评估机制。严格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强新形势下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设的意见》《维护社会稳定责任制规定》,坚持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列为党委(党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决策程序和工作规则,做到“管决策必须管风险”。加强重大政策、重大举措、重大项目、重大活动等决策事项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分析,全面查找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点,及时研究制定防范化解措施,实现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变。
17.保障群众合法权益。压紧压实党委政府属地责任、行业部门主管责任和涉事单位主体责任,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调解、疏导等办法,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基础性工作,落实好社会救助政策。加快建立社会心理服务和危机干预机制,加强社会治安风险防控,杜绝发生个人极端案事件。
18.加强执法司法监督。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强化各级干部带头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坚持“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严格依法办案、公正司法,树牢矛盾纠纷法治化实质性化解理念,努力实现办案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有机统一,从源头上减少和预防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发生。
19.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和阅批群众来信制度,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扎实推进信访积案攻坚化解、进京访治理、初信初访办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切实为群众真办事、办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