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资环委
(2025年4月-6月)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农村公路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要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逐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更好的保障。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进一步做好“四好农村路”建设再次作出重要指示: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提高治理能力,实施好新一轮农村公路提升行动,持续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为深入了解我市四好农村路建设情况,根据2025年度工作安排,市政协组织专题调研组深入余井镇、水吼镇及六安市霍山县、舒城县等地开展“四好农村路”建设专题调研,多次召开座谈会听取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交通部于2015年印发了《关于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意见》,省委、省政府于2018年联合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实施意见》。2023年底,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开展新一轮“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实施方案(2023-2027年)》。根据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我市抢抓“四好农村路”建设机遇,加快市域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24年底,全市道路总里程5038.5公里,其中:国道2条121.2公里;省道5条209.3公里;县道17条472.0公里;乡道38条229.6公里;库内村道2987条3132.8公里;库外道路873.6公里,路网密度达298.5公里/百平方千米,为全省平均密度的1.7倍。我市先后获评2021年度安徽省“四好农村路”建设示范县和第三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建设示范县。
(一)建设情况。2016年以来,我市共建成农村道路畅通工程1622公里、扩面延伸工程1720公里、提质改造工程572.1公里、危桥加固改造工程105座、安全生命防护工程2007.0公里,累计投入资金39.6亿元(累计争取上级补助18.1亿元)。结合全域旅游,建好“旅游路”。围绕“通村达景”目标,提高道路建设等级标准,建成高山流水、FB05三湖一山旅游风景道(花亭湖、浒山湖、万佛湖、天柱山)及水马路、天水路、慢庄路等一批旅游公路,全市17家3A级以上景区均实现快捷通达。结合乡村振兴,建好“产业路”。始终将“改善民生、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作为建设出发点和目标,通过修建联网路、产业路,为农业产业基地、民宿集群提供交通基础保障。结合美丽乡村,建好“幸福路”。统筹推进“四好农村路”与美丽乡村建设,在实现道路硬化“组组通”基础上,采取“上级补助、村民自筹”方式,加快推进硬化道路“户户通”。
(二)管理情况。建立“路长+”体系。按照“市统筹、乡镇管理、村居监督”模式,建立农村公路“路长+检察长”、“路长+警长”等机制,协调解决建、管、养、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按照“市局主导、各队联动、分组负责、综合治理”的原则,以“三线三边”环境治理为抓手,以管理巡查、隐患排查为重点,常态化开展路容路貌专项整治,打造畅安舒美的通行环境。
(三)养护情况。职责分工情况。根据《潜山市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市交运局负责指导监督全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市公路管理服务中心具体负责国、省、县道管理养护;乡镇人民政府履行辖区内乡道、村道管理养护职责。养护资金落实情况。全市“四好农村路”列养里程为3807.6公里,年度养护资金总额为1529万。市财政按县道10000元/公里、乡道6000元/公里、村道3000元/公里标准进行年度补助,基本保障了日常养护需求。养护机制情况。通过市场化改革引入专业化公司进行日常养护,国、省、县道由市公路中心组织实施;乡、村道由属地乡镇政府组织实施。市交运局委托公路中心依照考核办法对所有养护道路管养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在市政府网站公示,并据此拨付养护经费。
(四)运营情况。出行更便捷。按照“一县一公司”原则,投资6500万元,组建国有运营主体(潜山市润达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完成四家农班公司收购及车辆更新。已开通城乡公交线路77条,投入运营车辆184辆,实现建制村通客车率100%,并陆续延伸开通槎水镇逆水村双庙组、龙潭乡万涧村西元组等12个较大自然村的公交班线,方便偏远山区群众出行。出行更实惠。实行公交化运营后,平均票价从10元降至4元。实行70周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公交,已办理老年卡一万余张,年降低乘客出行成本约2000万元,真正实现便民利民惠民。出行更安全。投入200余万元建成营运客车智能化监管系统。在每辆营运客车上安装4个视频监控,通过监管平台全程监控车辆运营状态,可以第一时间发现驾驶员超速、超载、乘客不系安全带等违法行为,及时通过语音播报功能提醒驾乘人员立即纠正。
二、存在问题
(一)农村道路网结构不完善。一是道路等级不高。按要求,县乡道应达到三级路标准,通村主干道应达到双车道四级路标准,其他村道路面宽度不低于4.5米。我市农村公路受资金制约,以及林地、土地、生态红线等因素影响,达标率不足三成。二是道路配套设施不全。我市农村公路多修建于上世纪90年代,路基普通较窄,边沟、涵洞多为干砌,不能按标准完善硬路肩、边沟、安防等配套设施,造成农村公路普遍抗灾能力弱,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三是道路通达能力需进一步提升。当前社会反映强烈的黄柏山区至县城快速通道问题,畈区黄泥镇至G105快速通达问题,环天柱山二期道路、香山至板仓公路、环浒山湖西线等产业路、联网路建设问题,部分偏远山区、圩畈区村道没有硬化问题等,均需要破解资金、土地要素限制建设或提升。四是美丽公路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虽已建成天水路、慢庄路、环山路、环河西路等美丽公路,但总体规模偏小,道路环境整治相对滞后,缺乏高质量、有新意的项目及具有地方特色的业态,不能充分发挥美丽公路引流效应,对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缺少支撑。
(二)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十三、十四五期间,我市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加快,建设资金投入较大。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筹集基本包括三部分:上级补助(约占总投资40%)、地方配套(约占总投资40%)和镇村自筹(约占总投资20%)。2016-2020年,农村公路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1亿元,其中:上级补助8.6亿元、市本级配套9.1亿元、地方自筹3.3亿元。2021年出台的《潜山市2021年农村公路工程建设实施方案》规定,县乡道提质改造资金由财政兜底;单改双、联网路按1:1比例配套,即单改双50万/公里、联网路25万/公里,缺口部分由镇村自筹,2022年延续此标准。2023年以来因实施方案未明确,配套资金尚未落实到位。部分村因道路建设自筹资金困难,存在一定债务。
(三)农村公路管理存在短板。一是智能管理水平亟需提升。农村公路当前仍处于粗放型管理阶段,特别是日常养护巡查、项目建设管理、公交运力调配等严重依赖人工,成本高、效率低,不仅无法及时发现安全隐患,而且无法积累客流数据、拥堵路段信息,导致线路调整、运力配置缺乏科学依据。二是乡镇职责落实上还有偏差。部分乡镇、部门对公路管护重视不足,特别是审批农村自建房时,对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把关不严,导致安全距离不足及自建房随意搭接路口,破坏原有排水系统,严重影响公路寿命。三是侵占路产路权现象时有发生。部分群众爱路护路意识较差,骑路建房、路肩种植等侵害路产路权现象时有发生。部分杆管线产权单位随意破坏路面、横穿公路埋设管线,且埋设标准不达技术要求。
(四)道路养护机制不够健全。一是道路养护未实现全覆盖。据统计,全市约有库外未列养道路里程873.6公里,失养率17.3%。未列养道路大多为等外路,道路质量较差,难以列入交运部数据库,其中部分道路为农业部门修建的茶山路、林业部门修建的林场路、水利部门修建的防洪通道,道路质量安全风险大。二是“重建轻养”情况仍然存在。部分乡镇、村将主要精力和有限资源集中在争取新项目、建设新道路上,对建成道路的日常养护责任未落实到位,导致部分乡村道长期缺养失养,养护质量不高。
(五)运营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一是交产融合需推进。因缺乏高质量策划,交通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产业发展动力,交通先行引领作用不明显,农村公路的经济社会效益未能充分发挥。二是城乡客运需提升。部分由原多个村合并的建制村,公交仅通达村部或学校,村内其他中心村未覆盖;部分发车点条件简陋,缺少休息室、厕所等基础设施配套。三是物流快运需发展。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滞后,未能充分发挥交通优势实现货畅其流。
三、意见建议
(一)破解资金难题,科学规划路网。一是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通道。建议出台跨部门整合资金的指导意见,多部门、多渠道整合资金用于“四好农村路”建设。“十四五”期间,霍山县通过资金整合,争取乡村振兴衔接资金1.08亿元完成联网路253公里;利用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项目资金5150万元实施道路提升29.2公里;争取以工代赈项目1100万元实施了与儿街镇大沙埂产业园道路改造提升工程。发挥“专项债”、“社会资本”参与作用,对于具有一定效益带动的产业路、旅游路,探索谋划专项债项目争取资金,鼓励国有企业、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四好农村路”建设。霍山县近年来争取县内骨干企业迎驾集团累计捐资1.36亿元建设了淠河西岸路、迎驾三桥及鹿吐石铺桥等项目;发行红色专项债资金1746万元实施了县道柽牛路升级改造;撬动社会资本1300万元实施漫水河镇滑雪场景区配套道路提升工程。二是推动“交通+”深度融合发展。“交通+产业”,建设富民强市路。坚持规划先行,将产业路建设纳入县域国土空间规划和乡村振兴规划。紧密围绕全市特色产业发展布局,优先建设好通往产业基地、民宿集群等产业路,切实将交通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力和富民增收源。“交通+旅游”,建设美丽公路。舒城县依托旅游风景道建设,实现“一路一风景、一镇一特色、一村一幅画”,为我市建好美丽公路提供了借鉴。要按照“道路修建到哪、环境整治到哪、节点打造到哪、业态发展到哪”原则,坚持以路串景、依路造景,做好交旅融合文章。
(二)提升管理效能,强化路权保护。一是建好智能平台,实现精细管理。整合交通部门监管的视频资源,支持无人机、车载监控、执法记录仪等无线视频终端设备的接入,实现对在建工程、养护路段、公交线路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监测,为道路管理提供依据。舒城县通过公交车搭载高清摄像头以及模块化AI识别主机,自动识别公路病害信息,利用GPS定位与移动通信技术,帮助养护队员精准定位问题位置点,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置。二是完善联批机制,严格执法监管。建立“交通+交管+检察+自然资源+属地乡镇”等跨部门联合审批、执法机制,常态化开展针对侵占路产路权行为的专项整治行动,同时坚决杜绝因把关不严、违规审批导致侵占路产路权的行为发生。
(三)加强统筹监管,压实养护责任。一是理顺部门职责,确保应养尽养。建立“交通部门归口管理+多部门联审联验”机制。由市交运局统筹制定农村公路建设报批程序及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实行“三统一”(项目规划、设计、施工统一管理)、“三同时”(道路安防、边沟、路肩等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投入使用)管理。林业、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利用专项资金修建的道路,应落实项目法人职责,在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主动申请交通主管部门监管,解决安保设施先天缺失问题。二是强化属地责任,杜绝重建轻养。建议在修订全市新一轮“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7年)时,明确农村公路按照“谁建设、谁管理、谁养护”的原则落实养护责任。要求乡镇政府按一定比例配套乡村道养护经费并列入乡镇财政预算。开展“美丽农村路”示范创建,将养护成效与项目资金分配挂钩。对连续两年考核优秀的乡镇给予养护资金奖励,对失养路段所在地区暂停新项目审批。
(四)优化运营服务,促进融合发展。一是优化城乡交通网络。延伸公交线路通达到村民组,是实现全域公交均等化惠民的关键举措。应依托现有城乡公交网络基础,分年度、分批次制定延伸计划,灵活采用增设支线、优化主线走向等多种模式,力争实现公交服务从“村村通”向“村组通”;加大城乡公交基础设施投入,建设符合规划的招呼站。新改扩建道路时,招呼站应实现“三同步”(同步设计、施工、投入使用)。二是构建县乡村三级物流网体系。鼓励具备条件的汽车客运站利用现有场地建设公共配送中心,加快建设具备客货邮功能的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优先整合利用村党群服务中心、小超市等现有场所资源设立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充分发挥城乡公交车辆载体作用,将邮件快件从城区代运代投至镇村级网点,将农村特色农产品快件及时发出,构建起“城乡(镇村)公交+快递运输”一体化运营模式。充分发挥邮政公司央企引领作用,依托其“乡乡设所、村村通邮”的网络优势和普遍服务责任,着力打通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