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视察调研

关于我市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3-10-12 15:07  点击率:

市政协经济委员会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通过招大引强和转型升级,实现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延链发展打造现代化产业集群,主导产业不断优化,高质量发展开创新局面。从行业分布来看。截至2023年7月,全市共落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0家,主要分为医药化工、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纺织服装和制刷业四大板块。其中医药化工类企业19家,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企业33家,纺织服装类企业15家,制刷类企业51家,其他诸如电子信息、家具制造、竹木加工等行业分别有1-5家企业。从产业规模看。2022年度,全市149家规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43.01亿元。其分行业产值占比情况为:医药化工12.03%、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产业30.28%、纺织服装类5.99%、制刷28.88%,其余行业产值占比均低于4%。综合数据分析,全市的企业行业分布较为分散,产值分布差距较大,刷业产业集群初具雏形,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势头正劲。从企业分布来看。2022年度,经开区拥有规上工业企业56家,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量的37.58%,源潭镇57家,占38.25%,梅城镇10家,黄铺镇10家,余井镇7家,水吼镇5家,槎水、王河、塔畈各有1家(潜润砂石算市直企业,不算在园区内)。具体到四大板块来看

1.医药健康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产业首位度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经过多年培育和发展,形成了研发、生产、物流为一体的产业体系。生产方面主要包括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化学药品成品制剂、功能性食品饮品、现代中药、运动装备等板块;研发方面主要是与安徽中医药大学合作共建“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技术研究中心”。2022年,17家规上企业完成产值17.2亿元。8家企业被认定为省“专精特新”企业,2家企业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1家企业被认定为省“专精特新”冠军企业。

2.制刷产业:是我市的特色产业,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末,伴随40年发展,制刷产业经历了质的飞跃,刷制品涵盖环卫刷、民用刷、工业刷三大类上千个品种上万个型号,生产能力和规模均位于国内前列,已形成集刷业原材料生产、加工、研发、销售、物流、培训于一体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我市目前拥有登记在册的制刷类企业和个体户约4700家,其中规模以上刷业企业60家,省“专精特新”企业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设计中心2家、省级数字化车间1个。我市源潭制刷产业不仅颁布并实施了省刷业地方标准,组建了全国首家省级刷业商会,更是凭借刷业产业相继获批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中国刷业之都”等荣誉称号。

3.装备制造产业:是我市传统产业,主要产品包括轴承制造、矿用设备、人防产品等。以数字化车间、数字机床、智能制造为发展方向,重点打造新材料、精密轴承制造、矿山及机电装备、环保机械四大细分产业。2022年,33家装备制造规上企业完成产值43.3亿元。产业内拥有“专精特新”企业13家,省“专精特新”冠军企业4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

4.纺织服装行业:起步于九十年代末期,2000年形成规模,2005年到2010年期间发展到潜山五大支柱产业之一,产值产量、利税、出口创汇都创造了行业辉煌。截至目前,纺织服装规上企业12家,主要产品包括服装加工、民用雨披和雨衣、纺织器材和纱线。现有本地加工、出口大小企业(含加工点)约2000余家,产业总产值约60亿元,带动全市从事加工业熟练工7.8万人,有效解决就业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和短板

当前随着经济新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需求收缩、供给冲击、消费升级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工业领域表现的更为明显,对我们量小质弱的工业经济影响更大,同时也使得企业投资意愿减弱。从调研情况来看,我市工业企业总体运行良好,但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来看,还存在着龙头企业不多、产业层次不高、园区承载能力不强等方面问题,具体表现在:

1.企业整体实力不强。一是行业龙头企业较少。2022年,全市产值超1亿元企业26家,超2亿元企业6家,超3亿元以上企业仅6家。税收超1千万元以上企业2家,分别为华业香料和潜润矿业,税收最高的企业是潜润矿业,纳税总额2343.76万元,远低于2018年纳税第一名(卫康制药1.3亿元)。二是产业配套乏力。全市还未形成真正的大产业、强势产业,刷业产业虽然已成规模,但是没有真正的龙头企业带动,行业同质化竞争较为严重。

2.工业经济结构欠优。全市160户规上工业企业大多为中小微企业,层次不高,小散弱特点明显,大多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缺乏行业示范引领作用的龙头骨干企业。虽然园区内企业涉及医药制造、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和轻工建材四大产业,但企业间的关联度小,大部分企业两头在外,对外依存度高,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弱,产业链未能充分激活。

3.园区承载能力不强经济开发区现有可租赁的标准化厂房少,源潭刷业产业园区最新核定面积为2.62平方公里,目前可使用工业用地面积有限,工业用地极度紧张,新增工业用地土地开发成本非常高,不利于支撑工业长远性发展。除源潭刷业产业园外,经开区、王河、黄铺、梅城、余井均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僵尸企业,形成大量低效闲置土地。而近年来低效闲置用地清理处置缓慢,土地清理处置进度远远达不到需求进度。

4.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创新意识不强,创新基础力、投入力、产出力和持续力都存在短板。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不强,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总体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高新技术企业占比低,仅39家,且产品少,聚集度不高,产业链不完整,产值及税收都不高。同时由于区域位置、企业规模、就业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引进、留住高端人才难度大,人才引进成效不明显,特别是科技研发、管理创新、资本经营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十分紧缺,人才成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又一制约因素,一些企业普遍反映目前企业人才引进留住难等问题。

5.要素保障不到位企业融资方面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两大难题。一是融资难,急需贷款融资的企业特别是以租赁标准厂房经营的企业和部分在建还未办理国土、房产手续的企业融资难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企业因为没有抵押物而无法通过银行贷款,机械设备抵押率又过低,担保公司放款手续相对繁杂,而民间借贷成本高昂、企业内部融资资金量较小,难解燃眉之急。二是融资成本高,全市有贷款融资的企业基本上都是通过银行贷款融资,还有部分企业通过民间借贷途径融资。不论是何种途径融资,企业都普遍反映融资成本偏高,尤其是小微企业反响强烈,小微企业在贷款利率上普遍高于基准利率,在融资过程中除了贷款利率和担保费之外,还需支付部分资产评估费、审计费、保险费等,这也使企业融资成本变贵。

6.产业间关联度不高。调研中了解到,目前经开区128家单独供地企业中,只有30家是规上企业,还有36家供地企业入规后又退规。同时,市域内企业之间的互联互动性较小,多数企业未能形成与区域特色相适应的整体发挥格局,产品特色不鲜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量少、关联度不高,导致产业集群在短时间难以形成。

三、对标高质量发展,下一步工作建议

实践证明,工业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客观规律和发展大势所趋。全市上下要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不断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以新发展理念作为工业经济工作的指引,准确把握全国经济发展大势和全省经济发展态势,充分认识潜山工业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借助“高铁时代”东风,突出“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着力克服薄弱环节,全力打造关键支撑,推动转方式、优结构、添动力,引导各方面更好地把发展转变到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上来。

一要聚焦产业招引“主方向”,增强工业发展续航力。招商引资始终是推动一个地区发展颠覆不破的抓手,优质项目是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紧盯主导产业。立足现有的医药化工、机械机电、制刷业等产业,着力引进关键环节、核心企业、上下游配套产业,不断补链、扩链、强链。要聚焦新兴产业。近两年随着正威、慧儒、鑫辉源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地,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逐渐成为我市重点发展新兴产业之一,这类企业体量大、产值高、税收多,如慧儒一期1-6月份产值超亿元,可以说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更是助力我市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支撑。要继续围绕国家“双碳”政策,加强行业分析和项目研究,抓住新能源新材料的光伏、锂电、储能等新赛道风口行业,依托已有企业,继续招大引强,做大企业,做强产业,形成聚集效应。要创新招引方式。当前各地都在绞尽脑汁开展“双招双引”,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们要紧扣专业招商、委托招商、乡情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形式,聚焦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翼等重点区域,主动加强对接,精准发力,把央企、行业百强、上市企业作为“双招双引”的突破点,重点招引龙头企业和大项目。同时不能拘泥于现有产业,要敢于做好“无中生有”文章,做到引进一个大企业,突破一个大产业,形成一条产业链。要坚持挑商选资。根据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不少产业正在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对中部地区的“双招双引”工作是一个重大机遇。一方面要把握好产业转移的机遇,成立专班,主动对接先进地区的产业项目,找准特色定位,完善招引扶持政策,种好项目落户的“梧桐树”;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谋划长远,在项目选择上要做到提前预判,要确保投资强度,把“亩均税收”作为选择项目的一项重要考量标准,不能“捡到篮子都是菜”,更不能为了完成招商引资任务而盲目选择项目,要从实际出发,选准项目挑好商。

二要突出园区建设“大平台”,增强工业发展承载力。经开区、河西新区及有关乡镇工业园区是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要优化园区功能配套。持续完善园区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提升环保、仓储、物流等公用设施,推动生活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与园区发展实际需要相匹配,增强配套服务能力。加强新增用地管控。完善项目用地评价机制,加强项目用地全程监督,实施新增项目用地与存量土地利用情况挂钩制度,对闲置土地较多的园区严格控制新增用地,对可利用闲置土地建设的项目原则上不再供地。同时出台鼓励政策,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存量土地,向地下、地上拓展空间,严格控制容积率,倡导建设多层厂房,限制单层厂房,走内部挖潜、增产不增地的发展道路。要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力度。依据安徽省《关于推广亩均效益评价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加大批而未供、闲置、低效用地、僵尸企业的集中处置力度,加速“腾笼换鸟”的工作要求,进一步修订完善我市企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办法,围绕亩均营收、亩均税收、单位能耗、研发投入等方面,在全市范围内有序、有力开展低效用地清理整治工作,设立专项资金,有序推进“亩产效益”综合评价结果差别化应用,进一步营造亩均论英雄改革氛围。探索建立工业用地退出机制,对未达到法定收回条件的闲置、低效用地,采取有偿回收等方式进行处置。

三要探索集群发展“新路径”,增强工业发展新动力。产业发展园区化、集群化是必然趋势,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度,培育壮大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要做大龙头企业。坚持培大育强与招大引强并举,重点引导、服务、扶持主导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提升行业知名度,形成引领聚集效应。要围绕打造“百亿产业、十亿项目、亿元税收企业”目标,大力推进正威、慧儒、鑫辉源等企业尽快达产,全力支持卫康制药、华业香料、北京锐业、永大文体等企业做大做强,尤其是源潭刷业集群,从家庭作坊发展到百亿产业集群,但大多体量不大,亟需加快培育刷业集群龙头企业。同时对传统矿山机电等产业,要加快推进技术革新,产能升级,做优做强。要壮大产业集群。围绕集群内龙头企业的初加工、精加工、深加工配套协作体系,产前、产中、产后环节专业体系,细化产业分工,拓展生产环节、延伸产业链条,促进龙头企业与集群内配套企业的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相关乡镇产业园区要依据产业政策和现有产业资源情况,梳理产业发展方向,明晰各产业园的发展定位,按照“一园一主业”的总体思路进行特色发展、错位发展,聚力打造一批梯次承接项目、产业特色鲜明的乡镇工业产业聚集区。要做优农特产业。近年来我市围绕乡村振兴大力推进产业振兴,通过建基地、育龙头、树品牌,做强做优农特产业。如厨哈哈2022年产值近亿元,既增加了税收,又带动了周边农户就业增收,这种以工业的思路做活农业的典型案例值得推广。建议农业产业方面要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提升入市品级尤其是要做好瓜蒌次生产业、精制茶加工、油茶产业、预制菜加工产业、特色果蔬加工业等,延伸产业                                                                                                                                                                                                                                                                                                                                                                                                                                              链条,努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农业整体效益。力争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左右。

四要激活创新转型“新引擎”,增强工业发展竞争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企业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应成为技术创新、研发投入、成果转化的主体。要搭建创新平台。当前我市工业企业高新、战新方面短板比较明显,市直相关部门要加快制定和落实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各项政策,强化企业创新倒逼机制,加强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大力培育中小企业技术服务机构,搭建技术平台,通过提供创业辅导、技术支持和管理咨询等手段,提升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要加大技改投资。着重从龙头企业扩能,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嫁接高新技术,产业链强链、建链、补链,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方面入手,加大技改投资。当前要发挥正威、慧儒、锐业制药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支持企业实施技改扩能,运用新设备、新技术提升生产经营水平。同时像永大、孺子牛、甬安等早期招商引资企业,对新上的项目比照招商引资政策给予支持,推动企业加快技改升级,做大做强。要加强人才建设。把服务企业发展作为各级干部队伍的“必修课”,把优秀的年轻干部放到经济主战场,到一线锤炼干部。完善人才引进和培育计划鼓励高层次人才来潜创业,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优化人才服务生态,更好吸引、留住和用好人才,切实以智力资源带动高水平科技创新。要加强与高校职校合作,重点建设面向首位产业、主导产业需求的专业体系,培养急需高技能人才,打造“金牌蓝领”。

五要打造营商环境“聚宝盆”,增强工业发展软实力。创业环境宽松一分,发展步伐就能抢先一步。要加强企业落地服务。对招引企业,在落地、建设、投产过程中,要安排专人服务,重点项目、重大项目要有专班推进,提供保姆式服务,全面提高项目落地投产效率。要优化金融服务。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和做法,完善在潜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激励评价等各项政策措施,同时要加强对金融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监管,着力优化金融生态。要健全帮办代办机制。按照“一企一专员”服务方式,对企业开办、项目审批所涉及的用地、用能、资质等手续,由专员对接,梳理帮办,全面提升市场主体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和入企走访,及时发现并帮助企业解决存在的困难,畅通企业意见投诉和意见办理渠道。真正做到关注企业“生存之难”,解决企业“发展之困”,实现企业“预期之稳”,合力推动全市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Copyright © 2002-2023 政协潜山市委员会 地址:安徽省潜山市潜阳路368号 电话/传真:0556-8928211
备案号:皖ICP备11020677号 皖公网安备 34082402000221号 技术支持:炫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