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视察调研

关于中小学校体教融合工作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3-10-12 15:06  点击率:

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

                  

一、工作现状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体发〔2020〕1号)文件精神,市教育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积极探索并大力推进体教融合工作,着力构建以政策为支撑、以校园为基础、以赛事为促动的发展模式。

(一)强化政策支撑,为体教融合提供保障。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市教育局成立了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市学校体育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和统筹安排。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潜山市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工作方案》等系列指导性文件,为推进体教融合工作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二是加大资金投入。近年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000余万元用于学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学校塑胶运动场地53个,2023年拟新建和改扩建塑胶运动场7所。三是优化师资队伍。目前,我市共有专职体育教师151人,其中高中阶段32人,初中阶段57人,小学阶段62人,体育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夯实校园基础,为体教融合搭建平台。一是狠抓学校体育常规工作管理。首先,按照要求开足开齐体育课程,严格落实体育教学标准,把“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落到实处。以大课间、体育课、体育运动会和各项体育赛事活动为载体,引导广大师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其次,立足《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制定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计划,严格开展体质健康检查监测和体育中考工作,引导学生体质健康发展。二是全面落实“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内容模式。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通过将教学模式纳入学校年度体育学科工作计划、开展赛课和示范课等措施,初步建立了以“健康知识、技能学习、体能练习为体育课程导向、以“教会、勤练、常赛”为主要内容的体育课程模式,通过分阶段、系统化的训练,提高学生对专项技能的掌握水平。三是积极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加大对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开展的指导力度,促进了城乡体育工作均衡发展。

(三)突出赛事带动,为体教融合注入活力。一是校园体育赛事如火如荼。2017年以来,组织举办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姚基金”篮球赛、潜山市校园足球联赛、潜山市“啦啦操”比赛等体育赛事30余次,并组织代表队参加安庆市中小学乒乓球比赛、安徽省校园足球联赛、安徽省和全国“姚基金”篮球赛等比赛。二是特色项目硕果累累。我市多所中小学校被评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开发区中心学校、逆水初中等学校多次夺得安庆市冠军,并代表安庆市参加安徽省校园足球联赛。彰法山小学等多所学校被评为“姚基金”金牌学校,每年均有多支“姚基金”篮球参赛队闯入全国赛。各学校代表队先后夺得安庆市“啦啦操”比赛各学段、各组别冠军共20余次,在安庆地区各市县代表队中名列前茅。通过释放以赛促训成效,推动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更加成熟、影响力不断扩大,使丰富多彩的赛事成为吸引学生、激励学生的平台。

二、存在问题

我市体教融合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思想认识不够深入。部分教师与家长重视学习成绩、忽视身体素质。一些学校从升学率的角度考虑,与中、高考体育考试无关的体育课程设置较少,有的家长从学生安全和文化课成绩的角度考虑,忽视甚至制止学生参加与升学无关的运动项目在以分数论成败、以成绩定优劣的环境下,学生课业负担重、心理压力大,加上参加体育活动会影响学习成绩的偏见,抑制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内生动力。

(二)设施建设不够均衡。体育基础设施存在不平衡现象,各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缺乏问题虽有缓解,但仍不能满足需求。个别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缺乏维护管理和更新,限制了学校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开展。

(三)教学能力有待提升。当前我市体育师资的数量和质量普遍不能适应实际需求,专职体育教师紧缺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体育教师的年龄偏大,知识更新较慢,专业的体育教师教授其他课程,或从事学校其他行政事务的问题较为突出。

(四)联动机制尚不完善。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各自的运行机制,缺乏联动机制。

三、意见建议

体教融合是推动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项重要举措,委员们在充分调研、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建立长效联动机制。    

为了推动体教融合工作取得实效,必须破解教育与体育部门聚合度不高的难题,从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高度谋篇布局,找出难点堵点,齐心协力攻克难关。建议建立由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多元参与的体教融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教育局、文旅体局、卫健委、编办、财政局、人社局等部门定期就体教融合重点工作进行会商和调度,以期构建资源优势互补、目标统一、职责清晰、多元共治的一体化运行机制,推进体教融合工作提质增效。

(二)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提升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我市实际情况,补齐体育设施供给短板,按照国家发布的最新标准完善各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同时加大全市公共体育场馆和健身设施建设,形成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拓宽资金筹集渠道,优化投资环境,广泛吸收社会多渠道资金,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经费投入机制。立足学校场地、师资实际情况,配备一定数量成本低、危险系数低的体育小器材(如弹簧跳、毽子、橡皮筋、沙包、垒球等)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有趣味性的体育运动中来,还可围绕旋律活泼轻快、易于传唱的流行歌曲编排课间操、韵律操等,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形成用低投入获得参与度高、覆盖面广的良好局面,真正实现体育活动面向人人。

(三)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提高体育育人能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对各学校现有的专业体育教师进行摸底,让兼任文化课或从事其他工作的专业体育教师回归主业主责,专心开展体育教学。二是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邀请专家或体教融合工作开展成效明显的体育教师授课、作交流发言,有条件的情况下组织部分体育教师到先进地区学习考察,拓宽体育教学的眼界和创新思路。三是补充教师队伍力量。受教师编制限制,可通过特岗教师、定向培养等途径补充年轻血液,为体育教师队伍增添活力。还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体育专业教练员,在全市形成以体育教师为主体、专职教练为重点的体育教育师资队伍。倡导优秀教练员、退役运动员及体育课外培训机构走进校园辅导,提高学校体育教学和体能训练,引导学校形成人人有特长、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的生动局面。四是舞好考核评价指挥棒,教育部门要细化考核评估机制,督促学校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对各校的体育课程开课情况、体育赛事参与情况、体育教研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有效的考核和评估,并将结果纳入到学校年度考核,对体育教师在职称(职务)评聘、福利待遇、评优表彰、晋级晋升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通过完善对学校及体育教师考核评价及激励机制激发学校和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

 (四)进一步拓宽创新路径,开创体教融合新格局。

探索研究体育特长生的激励政策、创设体育特长班等形式来真正调动家、校、社会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为健康教育理念打下坚实基础。针对我市中小学校点多面广,学生数量不多,占用教育资源成本较高,体育教学过程中人、物、力量不平衡等现状,要切实优化教育布局,加大中小学校撤并整合力度或探索实施集团化办学模式,按政策要求加快推进具有一定规模幼儿园独立作为事业单位法人的进度,整合资源既能节省教育成本、解决资金和人员不足问题,又能规范办学、提高教育质量。要认真分析我市学校体育工作的特色和特点,在保障学生人人参与体育的前提下,教育局会同文旅体局应主打几个适合我市、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地方特色项目,以期产生良好共鸣共振效应和氛围,真正打造“人人参与、专业突出”的学校体育工作新局面。

(五)进一步营造舆论氛围,激发运动健身内驱力。

拓宽宣传渠道,在校内通过召开校园表彰大会、家长会、评选“新时代好少年”等形式宣传身边擅长运动、学习成绩好、品德优秀的学生,通过正面的生动事例、典型示范来打消家长和社会的顾虑,同时对因学业压力给学生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甚至引发了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负面案例也适当加以介绍,结合创建卫生城市,在一些公园、街道、绿地、小区等设立与环境相匹配的运动和健康宣传板块,让大众正确认识体育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关系,形成家长重视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良好氛围广泛运用当下流行的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及传统新闻媒介宣传体育健身理念、新思想、重要性及运动技巧等,让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同时结合我市实际,建立多元化、多样性、多层次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赛事,推动田径、手球、跆拳道、篮球、轮滑等运动项目发展,科学规划赛事,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体育的魅力通过多渠道宣传,最终达到学能体能双提升的良好效果。


Copyright © 2002-2023 政协潜山市委员会 地址:安徽省潜山市潜阳路368号 电话/传真:0556-8928211
备案号:皖ICP备11020677号 皖公网安备 34082402000221号 技术支持:炫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