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大会发言

修复街区肌理 保护传统格局

发布时间:2023-07-18 10:46  点击率:

 

我市于1996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城区总面积约为 1.82 平方公里。天宁寨—龙井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东至雪湖路,南到雪湖,西抵龙井巷,北至东街路(今潜阳路),总面积约为12.46公顷,其中核心保护范围面积1.33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11.13公顷。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加速,历史城区的保护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城市肌理、建筑风貌、历史格局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而以历史文化街区为代表的城市历史地段是最为激化的地区。

根据《潜山市天宁寨—龙井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街区功能定位为以天宁寨遗址文化为中心的古城核心文化展示区、传统居住生活区、特色商业展示区。保护主题为维护街区内以书院、居住为主的用地功能和街巷、道路的整体空间格局与结构,以及宁静的生活环境氛围。那么,在城市更新发展过程中,如何保护和修复历史文化街区肌理、风貌和格局?我觉得应从建筑单体、传统院落和整体街区三个维度来进行修复。

一、修复建筑单体

街区内以近现代民居建筑为主,新旧建筑掺杂,既有传统中式建筑,也有欧式洋房,风格各异,新老建筑不协调。对现有建筑单体进行修复时应以皖派建筑风格为指导,采用坡屋顶、灰砖墙以及简易门窗等。对于部分建筑质量、风貌过差,无法满足消防等要求的,应予以拆除。同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原有肌理脉络织补新建筑,如雪湖路入口处。

建筑色彩方面,街区建筑群整体应以传统浅灰、青灰为主,以黑、深灰为辅,以熟褐、赭石、白色为点缀;门窗、木雕或建筑细部构件可采用柔和的红色、棕色或木材本色。坡屋顶以灰色为主。

街区内传统建筑皆为坡屋顶,有少量单坡屋顶建筑,因而修复的建筑应保持原有屋顶形式,补建建筑也应采用坡屋顶,低层坡屋顶应为整修后街区的主要形式。补建建筑、结构更改的建筑或新建筑的屋顶一定要与现有环境在屋顶形式、颜色、风格、性状和坡度等方面相协调。对于建筑质量较好,对街区传统风貌影响不大的平屋顶建筑,在近期可予以保留。从经济可行性和实际用途出发,原则上不进行屋顶平改坡处理,而可以选用砖瓦等本土材料进行美化和改建。

二、修复传统院落

传统建筑院落的修复是历史街区肌理修复的核心内容,对于街区肌理的修复应深入到建筑层面,以院落为基本单元,对街区内所有的传统建筑院落进行系统调研,并根据其现状质量、风貌特色、所处位置、空间环境、使用功能等条件进行分类,分别制定有针对性的修复方法。

坚持“保护优先、修旧如旧”原则,采取“局部改造、有机更新”方式,规划尽可能保留传统院落和空间,对于院落格局尚存的院落,拆除搭建建筑,恢复历史格局;对院落格局保留不完整的予以恢复;对已丧失传统空间肌理的区域,根据相邻院落肌理进行织补,保护原有空间肌理和院落格局特征。如龙井巷内原有居民院落建筑群落改造。

 三、修复整体街区

在院落建筑修复的基础上,历史街区的整体环境也应进行整理,一方面修复传统肌理和城市空间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从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景观小品等方面形成完善的街区支撑体系,保证肌理修复工作的顺利进行。

步行交通是街区内最应倡导的交通方式,有利于建立连续和完善的交通体系,历史主巷道应实现贯通,如雪湖路与龙井巷之间通过步行交通进行串联,同时强化历史支巷道的作用,结合市政综合沟的铺设,考虑恢复传统石板路面,改造为步行环境,适当建设新的步行道。

为与传统肌理相适应,街区内的开敞空间应与建筑空间环境充分融合,强调人性化尺度和趣味性空间,避免规模过大的硬质铺地广场和绿地的出现。雪湖路古井周边为街区南部的主要开敞空间,具有一定的集散功能,可规划生成广场空间和山体的连接交通流线;龙井巷处规划应尊重场地原有高差地貌,通过踏步、围墙结合景观等手法缓化处理,形成有趣的空间。

城市肌理记录着城市完整的发展脉络,是城市历史演绎的诠释和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是城市文化的载体。通过织补、清洗等方式修复街区肌理,让传统街巷格局得以保护,让历史文脉得以彰显。


Copyright © 2002-2023 政协潜山市委员会 地址:安徽省潜山市潜阳路368号 电话/传真:0556-8928211
备案号:皖ICP备11020677号 皖公网安备 34082402000221号 技术支持:炫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