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社法委
(2025年4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李强总理2025年1月25日在潜山调研时提出的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的工作要求,根据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市政协于2025年3月下旬组织专题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外出考察、座谈交流、案例分析等方式,系统梳理当前工作成效与短板,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提出系统性对策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潜山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移风易俗为突破口,以乡风文明建设为总抓手,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通过强化制度约束、深化文化浸润、激发群众参与,全市农村社会风气持续向好,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制度约束初显成效,治理体系逐步完善
1.强化考核机制,压实主体责任。将高价彩礼、人情攀比等治理成效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体系,明确示范村需建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自治组织。例如,黄铺镇黄铺村指导64个村民组制定“组规民约”,明确红白喜事操办标准(如婚事宴席不超过10桌、丧事不超过6桌),近三年累计为村民减负200余万元,黄铺村红白事规范管理经验获李强总理肯定;源潭镇江家老屋设立“百姓大食堂”,通过集中办宴、邻里互助等方式降低费用,年均节约资金10万元。
2.深化殡葬改革,倡导文明新风。出台《公益性公墓建设管理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全市遗体火化率连续五年保持100%,建成18个乡镇公益性公墓(天柱山镇除外),累计设置穴位4412个,通过专项整治行动,散埋乱葬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二)群众参与持续深化,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1.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激发内生动力。推广“以工代赈”自建模式,在和美乡村建设中实行村民全过程参与机制;推动家庭文明建设与乡村环境美化深度融合,累计培育“最美庭院”示范户1700户(截至2024年底);创新“文明积分制”,将抵制高价彩礼、简办婚丧事等纳入积分管理,余井镇天圣村等32个文明积分超市累计兑换奖品60余万元,推动文明行为从“被动约束”转向“主动践行”;打造“乡村夜话”品牌活动,通过夜间座谈、板凳会议等形式宣传文明新风,化解矛盾纠纷。
2.发挥乡贤示范作用,凝聚社会共识。油坝乡崔仓村成立“五老工作室”,通过拉家常式宣讲推动婚事零彩礼、丧事简办理念落地;320个特色微站点吸纳群众志愿者,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文明劝导等活动,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
(三)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文明底蕴日益深厚
1.拓展宣传阵地,筑牢思想根基。全市183个村(社区)设立精神文明建设板块,绘制移风易俗主题文化墙1.1万平方米,覆盖20余万群众。依托1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83个实践站,年均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活动超2000场次,创作《不一样的“彩礼”》《文明新曲》等黄梅戏和小品节目,在春晚等平台展演,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新风正气。
2.活化文化遗产,赋能乡风文明。打造“德文化”“乡贤文化”等特色品牌,龙潭乡万涧村入选全国首批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培训基地,活化传承痘姆古陶技艺、官庄孝义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举办“孝义文化节”“陶艺文化周”等活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实现“文化惠民”与“文明塑形”双提升。
二、存在问题
受传统观念束缚、基础设施短板、文化供给不足等因素制约,部分领域仍存在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一)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陈规陋习反弹压力大
1.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现象屡禁不止。城区部分酒店婚庆宴席起步价达1688元/桌,个别婚礼现场公然展示嫁妆现金数十万元;部分乡镇丧事请道士人数高达7人,收费近万元,存在娘家亲属烧香需要万元以上“香火钱”的陋习。同时,此类陈规陋习增加了矛盾纠纷风险。据市民政局统计,2024年法院受理婚约财产纠纷14件,涉彩礼案件占比93%,最高金额达43万元(含现金26万、金饰购置费及婚宴开支)。
2.封建迷信活动仍有残留。部分农村地区丧葬仪式中仍存在做法事等封建迷信行为,少数村民盲目攀比墓地规格,修建“活人墓”“豪华墓”现象禁而不绝。
(二)长效机制建设滞后,政策执行效能不足
1.监督机制不健全,反弹风险突出。对违规操办行为的处罚措施缺乏刚性约束,存在“风头一过反弹”风险。尽管全市183个村(社区)均建立村规民约,但部分条款缺乏动态调整,内容陈旧且与实际需求脱节,导致约束力、执行力下降。
2.殡葬设施建设滞后,供需矛盾尖锐。2014年殡改时期,公益性公墓建设比较仓促,现有18座公益性公墓中,仅 5 座配备停车场、祭扫广场等配套设施,墓穴总数4412个,安葬率不足50%。天柱山镇、经济开发区尚未规划建设公益性公墓,导致周边村民违规占地乱葬现象频发。部分公墓选址、规划不合理,如源潭镇望货尖公墓仅建设了墓穴,其他配套设施均无,且规模偏小,发展空间受限,不能满足人们开展各项殡仪活动需求,导致当地出现大面积散埋乱葬现象,梅城镇七里村公益性公墓存在活人墓和硬化大墓现象。
(三)文化供给能力不足,文明实践形式单一
1.乡村文化阵地利用率偏低。部分村(社区)文化墙内容更新滞后,宣传栏长期未更换;农家书屋开放时间与村民农忙时间冲突,书籍种类单一,难以满足群众需求。
2.移风易俗活动创新乏力。宣传手段仍以悬挂横幅、广告传单为主,缺乏新媒体技术运用。非遗文化、生态保护等特色资源未充分融入移风易俗实践,组织活动多是单向灌输,你演我看,群众参与积极性未充分激发。
三、外地经验借鉴
(一)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芜湖市繁昌区通过创新机制、典型案例和长效治理,成为全省移风易俗工作的标杆,并多次被省级媒体宣传推广。1.制度创新。以“一约四会”(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赌禁毒会)为抓手,推动婚丧简办、文明理事。2.典型引领。孙村镇水口村创新"党建+乡贤+群众"协同模式,宣传“彩礼只是形式,幸福才是核心”的理念,落实移风易俗从“要面子”到“重感情”,开展美好乡村建设,形成“水口六尺巷”睦邻示范点。3.长效治理。将移风易俗纳入党员积分制管理,对违反规定的党员干部取消评优资格。将移风易俗纳入信用评价体系,设立“金融信用超市”,对模范遵守者提供积分兑换服务,对违规者限制评优评先。
(二)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德清县通过制度创新(如婚俗改革实验区)、文化赋能(家风馆、集体婚礼)和全民参与(志愿服务、草根奖),构建了“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群众自治”的移风易俗模式,成为浙江省乡风文明建设的典范,并为全国县域精神富有提供了“德清样本”。1.制度刚性约束。修订村规民约,出台《酒宴礼俗准入十条》,联动文明城市创建开展专项整治,婚丧宴席平均支出下降40%。2.文化浸润塑魂。建成全国首个公民道德教育馆,挖掘沈约等历史名人家训,设置“草根道德奖”互动墙,累计评选“德清好人”300余人。3.典型示范引领。开展“党员干部话风俗”活动,挖掘宣传道德模范事迹,通过“浙江有礼·德耀德清”文明实践引导全民践行新风。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结合潜山实际,借鉴外地经验,提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制度约束,构建规范管理体系
1.动态修订村规民约。将“抵制高价彩礼”“限制宴席规模”等条款细化量化,在确保其内容严谨规范、符合法律法规要求上,通过村民大会表决通过。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农家书屋,广泛开展村规民约宣教活动,促使群众知村规、熟民约。每年开展“移风易俗民意恳谈会”,形成“我参与、我制定、我践行”的移风易俗良好氛围。
2.推行全流程监管机制。落实红白事“事前报备—事中监督—事后评议”闭环管理。要求事主提前向红白理事会报备宴席规模、礼金标准等信息,理事会派员现场监督;事后由村民代表评议执行情况,评议结果纳入积分管理。
3.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推行“网格化+积分制”管理模式,以村民组为单位划分网格,由党员、网格员担任“移风易俗监督员”,发现问题即时整改。建立“红黑榜”公示制度,对遵守规范的农户给予“文明积分”奖励,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优先推荐参军入学等;对违规大操大办者取消评优资格,并在村务公开栏公示,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建立“乡贤调解工作室,聘请德高望重人士参与矛盾调解,重点化解因彩礼、葬礼引发的纠纷,维护乡村和谐稳定。
(二)完善设施建设,夯实硬件保障基础
1.推进公墓标准化改造。编制出台《潜山市殡葬设施专项规划(2025-2030)》,合理新增公墓用地,科学规划生态安葬区处。开展公墓提升攻坚行动,对乡镇公益性公墓实施标准化改造,新建停车场、祭扫广场等配套设施。试点建设“公墓+公园”模式。在梅城、源潭等乡镇打造园林式公墓,配套建设文化长廊、休闲步道,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2.建立丧葬补贴激励机制。对选择公墓安葬或生态安葬的家庭给予一次性丧葬补贴(标准为500-1000元),对主动拆除“活人墓”“豪华墓”的村民给予额外奖励。引导村民树立文明殡葬观念,积极参与殡葬改革。
3.强化部门协同监管。成立由统战、民政、林业、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组成的联合督导组,推行"部门+乡镇"包保责任制,开展常态化巡查和动态监管。严控新增违规行为,分类整治活人墓、豪华墓。活人墓一律拆除,豪华墓采用迁(优先迁移至合法公墓或殡仪馆寄存 )、改(缩小面积(单穴≤4㎡,双穴≤6㎡),拆除硬化物(如围栏、拜台))、遮( 种植树木或植被遮挡,“见树不见墓”)等方法进行处理。重点打击殡葬服务捆绑消费等乱象,对违规行为依法依规顶格处罚,维护殡葬市场秩序。
(三)创新参与形式,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1.推广“新风礼堂”。选择条件成熟的村试点建设红白事集中办理场所,命名为“新风礼堂”,提供平价服务;制定《新风礼堂使用管理办法》,明确收费标准(如宴席成本价不超过300元/桌),杜绝商业化运作,让村民办得起、办得好红白事。
2.拓展积分应用场景。将积分与村民福利、信用评级挂钩。例如,对“积分大户”子女报考本地学校给予加分,优先推荐参军、入党;积分可兑换低息贷款额度(如1积分=10元贷款额度),让村民切实感受到参与移风易俗带来的实惠,进一步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3.打造“新风茶馆”议事平台。结合乡镇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在村试点设立“新风茶馆”,每月固定一天由乡贤、法律顾问坐镇,以茶为媒调解家庭矛盾、传播文明理念。通过“案例剖析+情景模拟”方式,引导群众自觉摒弃陈规陋习。
(四)深化文化引领,培育文明时代新风
1.创新宣传引导方式。组建“文艺轻骑兵”队伍,组织黄梅戏演员、非遗传承人深入田间地头,以小品、快板、短视频等形式演绎移风易俗故事。策划“黄梅新韵”专题巡演,创作《彩礼风波》《文明新曲》等现代戏曲作品,实现“送戏下乡”全覆盖。通过“潜山融媒”APP开设“移风易俗大家谈”专栏,鼓励群众晒家风、议村规,优秀留言奖励积分或流量包。
2.融合生态与文化资源。依托痘姆古陶非遗工坊、官庄孝义文化馆等场所,开展“陶艺传承话节俭”“孝义故事会”等活动,将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拍摄“移风易俗”主题微电影,在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投放,扩大传播覆盖面。
3.树立文明标杆示范。扩大“文明家庭”“最美婆媳”等评选覆盖面,通过事迹巡展、故事宣讲等方式放大示范效应。建立“善行义举榜”,对助人为乐、勤俭持家的先进典型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
(五)健全长效机制,确保工作常态长效
1.纳入年度考核体系。将移风易俗工作纳入镇村年度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明确考核指标和权重。定期开展第三方评估,对排名靠前的乡镇给予资金奖励,对推进不力的进行约谈通报。
2.推动多元共治格局。设立“文明奖励基金”,鼓励企业、乡贤捐资支持移风易俗公益事业。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协作机制,引入专业社工机构提供服务。
3.探索数字化治理路径。开发移风易俗数字化管理平台,横向打通民政、卫健、公安、社保等部门数据,纵向贯通市镇村三级,整合死亡证明出具、户口注销、社保结算等服务,群众仅需一次申请即可完成所有流程,实现婚丧事宜报备、积分管理、投诉举报等功能“一网通办”。运用大数据分析研判移风易俗趋势,为精准施策提供数据支撑。
潜山市移风易俗工作已从“政府主导”迈向“全民共治”的新阶段。未来工作中,需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通过“规约约束+文化浸润+积分激励”的多维联动,推动文明新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力,探索新模式,提供“潜山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