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视察调研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监督性视察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4-12-23 17:23  点击率:




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2024年1210

为深入了解我市“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总结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经验与成效,丰富“两山”转化方式与路径,根据年度工作要点安排,市政协成立专题调研组,于12月上旬分赴官庄镇“一品峰”民宿、红豆杉基地、“遇见桃花源”民宿,水吼镇“比邻居”民宿、恨水生态茶叶基地,实地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监督性视察调研活动,并通过召开座谈会,围绕如何巩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成果,探索拓宽“两山”转化路径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为打造“两山”实践潜山样板建言献策。

一、主要做法与成效

多年来,我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生态优势,坚持打生态牌、走生态路,通过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生态系统保护,创新探索河流治理新模式和林长制新举措,统筹推进城乡绿化与美丽经济发展,创新推进“四宜”特色村镇建设、“五绿并进”青山保护、三大森林行动,打造以天柱山为龙头的全域旅游产业链,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助推一产、二产、三产“三产转型”,走出了一条生态美、百姓富的绿色发展新路。2022年11月获评全国第六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一)多措并举,夯实生态本底一是创新“五保四建三回来”河流治理新路径。累计投资5.25亿元加强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和水域岸线管理,建成安庆市第一条河流型国家湿地公园—潜水河国家湿地公园。潜水、皖水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及以上标准,大沙河、长河水质稳定保持Ⅲ类标准,国控、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100%。二是探索“三统两合一转”林长制新举措。创新建立“林长+检察长+警长”三长协作机制,落实涉林领域“两法衔接”长效工作机制,加快林业转型、绿色崛起,完成营造林44.1万亩,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镇11个、森林村庄101,森林长廊道示范段79.9公里,森林覆盖率达54.4%,实现荒山变青山。三是全线筑牢生态屏障。坚持构建以天柱山国家森林公园、潜水河国家湿地公园、金紫山省级森林公园为主体,板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潜水滨河、长春水库、红旗水库、浒山湖及其他水源保护区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开展森林、湿地及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与保护,结合林业执法行动构成全市野生动植物立体保护网。

生态惠民,激发城乡活力。一是城市品质显著提升扎实推进城市道路、绿地公园、供水设施、雨污水管网、生态景观绿道圈建设,改造棚户区和老旧小区25个,建成二乔公园、雪湖公园、梅河滨水公园等城市生态公园,整流域治理建成百里潜水河国家湿地公园、皖水环城滨水生态廊道,“山屏水绕、两水镶一城”的生态城市格局加速形成二是村魅力逐步彰显全域推进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完成16个乡镇集镇人居环境整治,建成环天柱山、环潜水河、环浒山湖3条美丽乡村示范带和279个示范点,建设省级中心村124个,市级中心村42个,县级中心村9个,人居环境由“一处美”向“处处美”、“一时美”向“时时美”转变提升。

创新引领推动绿色发展。在不影响主体功能定位、不损害生态功能的前提下,我市持续探索保护与发展并重的最优路径,形成了一批典型模式。“党建+生态”引领红绿融合发展。充分发挥黄铺村基层党建优势,以集体经济为重点、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以“小田并大田”“山茶畈瓜”“花果桑菊”为主要手段创新探索“党建+产业”路径,助推黄铺村成为我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领头羊”。“生态+旅游”带动全域旅游发展。依托天柱山良好的自然与人文生态资源,以环天柱山乡村旅游度假区为重点,打造山谷流泉文化园、天仙峡、龙潭河等景区,提升打造天上的街”,运营湖田康养中心,开辟中高端环天柱山民宿产业集群,建成一批精品旅游度假村。生态+工业”创新“三生”融合发展。源潭镇立足当地资源禀赋,通过不断拓展产业发展链,打造品牌效应,综合运用平台思维、改革思维、一线思维,“刷”新发展之路。“生态+农业”助力绿色兴农富农。立足瓜蒌产业发展优势,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引领、基地建设、龙头培育、品牌打造、产业强链”等方式,探索出“政府打造品牌—品牌赋能产业—产业集聚企业—企业带富农户”的绿色兴农富农模式,托起瓜蒌十亿元大产业。“生态+林业”培育绿色发展新引擎。依托天柱山国有林场在推进林下经济产业一体化发展方面的“领头羊”作用,创新探索“资源+品牌+市场营销”的高效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等新业态2023年,全市林业总产值147.6亿元。

二、存在的问题

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涵盖生态环境监管治理、生态经济发展、生态补偿、项目投入、资金保障等诸多方面。虽然《潜山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实施方案》提供了总体实施路径,在推动改革创新,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上仍需不断探索,整体制度体系还需进一步细化完善。

(二)转换路径仍需拓宽。我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路径是全域旅游大背景下的农文旅融合发展,生态农业、生态产品粗加工、农家乐等是当前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主要模式,存在盲目照搬、简单复制而导致的同质化,科技含量与附加值较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转化较为单一,经济效益不强,对地方经济带动作用有限。

(三)品牌效应亟待提升。依托生态环境优越、文化底蕴丰厚的优势,近几年来,我市在全域旅游发展推动下,“生态+”新业态不断涌现,乡村文旅破局出圈,但由于旅游特色还不够鲜明,缺乏品牌带动,生态产业发展后劲、生态价值持续增长的动力不足,需要在提升“天柱山”旅游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的前提下,培育和打造“两山”转化系列生态产品品牌,聚力把发展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三、对策建议

调研组认为,虽然我市通过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不断厚植绿色发展底色,逐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初步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典型经验和做法,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距离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还需在持久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体制机制完善、丰富价值实现路径、培育打造特色品牌等方面持续发力。为此建议:

(一)构建长效机制。一是严格实施环境保护实绩考核制度,实行山区乡镇分类考核GDP与GEP双考核,严格落实环保一票否决制二是明确乡镇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主体责任,形成了“党政同责、属地管理、部门协作、市乡(镇)联动”的“大环保”工作格局。三是围绕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建设创新建立和优化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税收、价格、金融、土地、投融资等政策及推进水权交易、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等市场化机制,释放更多政策红利,推动“两山”转化提质增效。

(二)拓宽转化通道。一是通过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在景区主干道两侧及临溪、临河等重点区域推进林相改造,逐步形成多林种、多树种、多色彩、多层次的林相结构,打造全年皆有景、四季景不同、色彩斑斓的林相景观。二是结合生态产品实现价值机制大力发展以林药、林蜂、林菌、林禽、林畜等为重点的特色林下经济,丰富生态产品;利用“三富”资源优势做强森林康养产业。三是高质量建设环天柱山、浒山湖旅游路线和高山流水风景廊道,串联景区景点、森林城镇、森林村庄,着力提升“两山”建设的“含金量”“含绿量”,助力打造长三角生态康养“后花园”。

(三)培育特色品牌。一是依托天柱山奇峰、怪石、幽洞、峡谷等自然景观,重点培育高山流水风景廊道、溯溪步道和高山脊刃步道等观景步道品牌,涵盖本土特色的各类主题、类型、人文、民俗、非遗等农文旅融合业态,打造“天柱山景”品牌。二是立足“三富”资源优势与全国地理标志产品、全国名特新优农产品品牌优势,整合我市茶叶、瓜蒌、食用菌、茶油等优势主导产业,制定统一生产质量标准,开发特色伴手礼,打造“天柱山耕”品牌。三是发挥天柱山植被丰茂,森林覆盖率高的生态优势,依托环天柱山民宿集群和环天柱山森林康养基地建设,打造“天柱山居”品牌,培育潜润集团“皖城山水”打造“天柱山泉”品牌,逐步做强区域公用品牌,持续擦亮我市绿色生态品牌。


Copyright © 2002-2023 政协潜山市委员会 地址:安徽省潜山市潜阳路368号 电话/传真:0556-8928211
备案号:皖ICP备11020677号 皖公网安备 34082402000221号 技术支持:炫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