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经济委
(2024年11月11日市政协十四届十七次常委会议通过)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培育发展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推动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部署,助力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工业“向上”、文旅“登高”、农业“兴农”三大行动,市政协积极开展资政协商。委员们认为,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我市乡镇产业集聚区发展成效明显,产业布局持续优化,产业融合步伐加快,集群效应日益显现,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助推新型城镇化、助力乡村振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存在产业体系不优、层次不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偏低等问题。为进一步加快乡镇产业集聚区发展,着力构建特色鲜明质量优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出如下建议:
一、选准主导产业,优化产业布局
1.明确园区产业定位。涉区乡镇要结合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企业集聚情况,选准培植壮大主导产业。源潭镇坚定不移做大做强刷业,推进“两化融合副中心建设”,力争成为全国优势特色示范产业集群。梅城镇依托现有汽车零部件以及关联制造业企业,继续招商引资,致力打造以汽车零部件企业为主导的产业园区。黄铺镇依托现有的5家磁性材料企业和磁性材料产业园,打造以磁性材料为主导的新材料产业。王河镇在推进瓜蒌特色小镇和产业强镇创建的同时,依托厨哈哈、食味家等企业,打造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加工为主导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周边的黄泥、油坝、痘姆等乡镇的种养殖业提供加工载体。余井镇依托历史上竹木家居加工的基础以及当前国家倡导的“以竹代塑”政策机遇,探索打造竹木加工产业园。槎水镇在大力招引人防、消防和机械设备企业入驻的同时,可同步打造特色产业加工产业园,在无岳高速出入口附近规划建设物流仓储设施,为黄柏山区农产品销售形成产业配套。
2.壮大环天柱山产业集群。立足市情,围绕天柱山旅游业,环天柱山周边的水吼镇、天柱山镇、龙潭乡、痘姆乡和官庄镇等乡镇要保持现有的文旅融合良好发展态势,整合文化旅游康养资源,开发健康旅游产品,逐步壮大环天柱山民宿、体育运动、休闲康养和研学旅行等产业集群,延伸旅游产业链,打造天柱山国家级康养旅游目的地,为做强大天柱山旅游形成良好的补充。
3.持续推进三产融合。继续巩固茶叶、瓜蒌、油茶、食用菌、蚕桑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的同时,相关乡镇要立足本地资源,按照差异化的思路,重点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推动特色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塔畈乡通过龙头企业引领、行业协会规范、品牌整合,持之以恒做好茶产业文章。黄柏镇围绕食用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省级菌旅特色小镇和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五庙乡利用种植生姜历史悠久、技术成熟、品质优良的优势,重点发展生姜种植加工,实现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油坝乡、黄泥镇可以依托喜翔食品年加工肉鸡3000万羽的强大加工能力,发展肉禽为主的养殖业。
二、围绕主导产业,精准高效招商
4.围绕产业链招商。有集聚区的乡镇要成立专班,围绕主导产业的上下游关键缺失环节或薄弱环节,制定个性化招商方案,有的放矢进行招商,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同时,着力引进标志性、引领性的链主项目,构建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圈。
5.推进基金招商。聚焦优势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超前谋划产业链布局,围绕产业培育组建各类基金,构建金融支撑体系。支持现有招商引资产业基金做大做强,不断创新“资本赋能 引智兴潜”活动载体,有效增加社会化募资份额,持续做大基金盘子。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和专业投资团队培养,探索设立国有基金管理公司,为基金招商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6.实行驻点招商。充分发挥异地商协会等平台的桥梁纽带作用,依托异地商会设立人才工作联络站,精准有效吸引在外潜山籍人才参与家乡建设,实施“家燕归巢”行动,实现人才回引、项目回乡、资金回流、智力回哺。深化与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产业合作,到全国产业集聚地区驻点招商,招引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优、带动能力强的好项目。
7.深化以商招商。强化招商落地,对签约项目进行闭环管理,专班跟进,全力做好土地、资金、证件办理等要素保障,有效推动项目签约落地、开工建设、投产纳统。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程服务好现有落地企业,力争引进一个、建好一个、带来一批,实现以商招商。
三、完善考核制度,推进产业集聚
8.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出台针对乡镇产业集聚区的产业扶持政策和考核奖励办法,建立平台资源统筹调度和收益统一结算机制,提高企业入驻的积极性,根据集聚区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引导产业集聚。
9.严控项目落地。对招商项目线索进行分类,落地项目原则上落户到首位产业相符合的产业园区,招商单位与落地园区实行利益共享机制。不符合产业准入的项目不得落户园区。
10.强化分类施策。对园区已有项目,要开展分类整治。对技术装备较为落后、安全环保隐患较多,甚至处于“休眠”状态的企业,依法依规关闭退出一批。对部分安全环保压力较小但工艺落后的企业,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一批。对那些技术工艺水平较高的企业,支持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实现改造升级一批。
11.引导企业入园。对园区外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园区产业定位,搬迁意愿强烈的企业,要有序引导和鼓励入园进区,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
四、创新要素保障,破解发展瓶颈
12.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有效利用财政资金,大力借贷银行资金,广泛启动民间资金,形成多元投融资机制。潜润集团、经开投、文旅投等国有平台公司要创新方式助力乡镇集聚区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鼓励引进实力强、专业化程度高的市场化投资主体,多渠道筹资,规划建设一批配套相对完善的标准化厂房,推动高端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为项目招引、企业搬迁和创新创业提供集约发展的载体平台。
13.集约节约用地。强化“亩均论英雄”导向,设定集聚区新上项目亩均固定资产投资和亩均税收限额。在新增土地指标优先解决投资大收益好的项目同时,盘活存量土地,建立闲置资产台账,逐个研究盘活处置方案,加快“僵尸”企业“腾笼换鸟”,实现“土地存量”向“发展流量”转变。积极寻求新的途径,探索村集体土地入市等方式突破当前用地瓶颈,保障项目落地。
14.鼓励科技创新。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研发设计等服务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龙头企业、行业领军人物主导组建新型商协会,支持商协会牵头起草产业规划、产业政策,牵头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产业技术攻关,建立创新平台,助力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五、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推进机制
15.树牢产业意识。坚持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切实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亲自谋划、带头研究、顶格推动抓产业、抓项目、抓招商。持续深化党政领导挂帅的产业链“链长制”,落实班子成员联系包保重点企业制度,建立跟踪督导机制,强化问题闭环管理,助力企业纾难解困,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16.加强组织推进。建立集聚区发展市级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统筹协调全市乡镇产业集聚区规划布局、产业定位、改造提升、项目准入等重大事项。各乡镇要高度重视产业集聚区建设和主导产业发展,党政一把手要亲自领衔,成立高规格领导小组,常态化解决项目落地等问题,形成培育产业、服务企业的良好工作机制。要牢固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理念,一任接着一任干,保持定力,久久为功。
17.加大支持力度。对于涉园涉区乡镇,在乡镇集聚区内的土地出让收益、财政体制分成、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等方面要予以大力支持。同时,根据工作任务需要,在人员配备方面向有园区乡镇适当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