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良
2024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桐城六尺巷考察时强调:“民生无小事,把民生的事情办好了,社会矛盾就少了,社会就和谐了,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近年来,全市紧紧围绕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探索建立“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最大限度地实现矛盾纠纷发现的早、控制的住、化解的了、处理的好。走出一条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的基层治理之路。但在调研中也发现仍存在矛盾纠纷化解协调联动机制不顺畅、工作合力不足等困难和问题。为此建议:
一、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化解调处体系。一是完善工作机制。健全完善首问负责、会商研判、预测预警、情况报告等制度,加强内部管理,细化来访、登记、派单、办理、回复、落实、回访等纠纷化解闭环工作流程,确保中心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运行。二是推进中心建设。按照“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原则,明确各常驻、轮驻部门的职责分工,建立健全值班、案件分流、跟踪督办等内部管理制度,确保综治中心运行有章可循。推进公、检、法、司、人社、信访等部门进驻入驻综治中心工作,实现综治中心矛盾纠纷调解成功后,一站式进行司法确认或出具民事调解书,确保调解成果及时转化。同时还应积极引入更多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部门和调解组织根据需要轮驻中心,如设立专门的行业纠纷调解室,一站式满足群众多元需求,实现集中办公、集约管理、集成服务,让群众“最多跑一地”,推动矛盾纠纷“一站式接收、全方位融合、一揽子调处”。三是强化部门联动。整合人民调解、专业性行业性调解、诉前调解等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资源,完善并细化诉调、访调、警调等衔接联动机制,及时精准有效解决综合疑难社会诉求。依托现有的政务服务网络资源,搭建综治、司法、公安、法院、民政等部门的数据共享平台,打破部门间信息壁垒,实现数据资源综合研判、整合利用,赋能风险源头防控。
二、优化队伍结构提升化解能力水平。坚持多元参与、共同治理,充分发挥市场、社会多方主体在矛盾纠纷化解过程中协同作战、相辅相成的作用。充实调解力量。建议由综治部门统筹协调相关单位各类调解力量,进行整合,大力推进乡镇专职调解员配备,落实每个乡镇配备2名专职人民调解员的规定,同时畅通群众参与渠道,培养鼓励社会组织、法律工作者、五老乡贤等社会力量参与纠纷化解,逐步建立起一支专职调解员与兼职调解员相结合的专业人民调解员队伍。提升专业化水平。推动司法部门建立“法律专业库”,邀请执业律师、退休法官、公证员等专业人士加入调解队伍,参与重大疑难纠纷调解。加强业务培训。通过邀请律师、业务骨干、一线调解人员等,围绕法律法规、调解技巧、婚姻家庭知识等方面内容,对专兼职调解员定期组织开展培训,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对履职不合格的及时予以调整更换。
三、加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品牌建设。大力推广运用“六尺巷工作法”。依托现有的黄铺村组规民约先进经验、“油”事好商量“六尺巷工作法”基层治理实践点建设和各村“乡村夜话”活动,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整合党员志愿者、五老人员、乡贤能人、法律顾问、村民代表等为多元主体,拓展议事协商平台,建立议事协商协同机制,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推进基层治理提质增效。创新打造“潜心办”调解品牌。在聚力打造“潜心办”服务品牌基础上,将“六尺巷调解工作法”与“潜心办”调解品牌有机融合,围绕矛盾纠纷化解和社会治安风险防控核心任务,可实行“函单令”督办方式(提醒函、预警单、督办令),深入开展“双清单双督办”(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市矛盾调解中心专项督办、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督办),通过“日巡查+周分析+月评比”倒逼矛盾调解服务提升,实现矛盾风险全掌控,为民调解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