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大会发言

加快文旅深度融合 促进生态康养旅游高品质发展

发布时间:2020-12-10 09:11  点击率:
王江海
 
       根据市政协安排,参加“全力打造生态康养旅游后花园,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题调研,9月底以来,先后到天柱山镇、官庄镇、文旅体局,以及徽州、淳安、桐乡、吴江等地走访考察。结合平时了解的情况与一些零碎的思考,我就“文旅深度融合与生态康养旅游高质量发展”谈谈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一、我市全域旅游与文旅融合的良好态势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文旅兴市”的发展思路,做美景区,做靓乡村,做新业态,做强配套,文旅首位推动,进一步理顺了体制机制,坚持统筹谋划,进一步夯实了发展基础。2016年列入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2018年成为全国第一个以特色旅游获批的县级市,荣膺2019(首届)中国文化百强县。前不久,我市全域旅游示范区已接受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专家组的暗访验收,近日已顺利通过“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评选公示。
在推进全域旅游,加快文旅融合方面,我市所取得的成效显现,亮点很多。但是,潜山的资源禀赋优越,做旅游的起步也比较早,与旅游特色立市的要求,与以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来融入长三角,打造后花园的战略目标,相对于江浙等地区来说,我们有差距不小,短板不少。
       二、我市全域旅游与文旅融合的差距短板
       1.重外在轻内涵 
       全域旅游空间领域从景点景区转变为以城市、城镇和乡村为主,呈现区域全覆盖。浙江省按5A级旅游景区标准建设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江苏省苏州市提出“城市即旅游,旅游即生活”等皆为全域旅游的可贵探索。潜山的美丽乡村建设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曾经是叫得响的,美丽乡村的住、行、通迅等人居环境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基本格式化,也无可厚非,因为是住建与农业农村部门按照部门要求的工作目标,从乡村旅游角度,游、购、娱传统要素配置方面不足,新的“商、养、学、闲、情、寄”等要素更是欠缺。如果用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来应对当下的乡村旅游,那还有很多文章没做。乡村旅游重在特色,王河的戏剧小镇仅仅还是程长庚故居,没有看到戏剧文化跟进的手笔,“戏”的氛围不浓,槎水的慢生活小镇还是停留在一片茶园、几幢改造的民居的模样,“慢”的感觉不足。城区,打造历史文化名城打造的理念还要加强,皖城古迹已难再寻,没有重色彩的主打元素来彰显特色名城的特色建筑。皖公老爷周边的环境与主人不协调,天柱山门牌坊的位置安排有点不伦不类。
       2.重旅游轻文化 
       潜山丰厚的文化资源可以说是周边无法比及,在全省也不多见。但我们多年可能总是停留在拥有资源的自信上,在做旅游中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思路、方式,创造性转化文化资源、创新性发展“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
在培育以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和实践活动为支撑的体验旅游、研学旅行和传统村落休闲旅游方面我们的办法还是不多,思路还是没有打开。不比先进发达地区,就比周边的岳西、太湖,我们扶持旅游与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数字文化产业相融合,发展文化演艺旅游,推动旅游实景演出发展方面我们就慢了一些,缺了一些。举办乡村文化节、传统节庆活动方面,有点四季赏花的感觉,没有地域文化之特,荷花、菊花、桃花、杜鹃花等等不是我们潜山的独有,为什么就没有我们的梅城的梅花节打造出来,以程长庚、张恨水、古陶、皖源等为主题的确实有特质、有魂魄的旅游文化节没有持续做,没有做的响。
       3.重揽客轻留客
       全域旅游是游客和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无论是自助游的散客,还是由旅行社组织与相关部门邀请的团队,游客到达目的地是旅游营销推介的第一目标的成功。今年疫情期间,天柱山义售门票达到50多万张,天柱山的影响力大大提升,从理论上讲,这50多万张门票就是50多万名游客。不说这些人都会到天柱山主景区,但至少有一定比例的游客会在不同时段游览天柱山,怎么让他们在潜山多停留,这个问题措施跟进。这只是举个例子,潜山就需要有留客之道。
       让客人留下来,我们的氛围不浓,对应的办法不多。如,在处理季节的差异化方面,淡季特别淡,在白天与夜晚的时间安排上,夜里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特色项目。请客固然重要,留客也能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增长点,留客之道,不单单是旅游部门、天柱山景区的事,需要旅行社、各部门、政府层面整体联动,白天看景,夜晚看“戏”,观赏、参与演艺大有文章可做。
       4.重创牌轻用牌
       这些年,我们创出很多牌子,拿到很多称号,取得很多荣誉,这是潜山的资产、财富,这是我们的汗水与智慧的结晶。尽管有些品牌、称号随着时代的发展显得过时,需要更迭,而大多数依然有含金量,对宣传推介潜山有无形效应。但是,我们在做实、做大、做强、做响品牌之后,维护、提升、利用品牌方面持续力不够,说大的,“皖源”牌缺乏物化支撑,“张恨水故里”、“京剧之祖”等基本还在学术层面上,没有成为游客慕访与朝圣的火爆景点。在孔雀东南飞故事发生地这点上,怀宁有影视城,不说现在的对游客吸引力有多大,但我们没有看点。农特产品的牌子也很多,而天柱剑毫名茶品牌差点被外地抢了去,蚕桑之乡的牌子几乎已被淡忘。在文旅融合,推进全域旅游中,创牌、夺牌的目标明确,干劲很足,但如果充分发挥老字号的品牌和文化优势,加大老字号的品牌传播,释放老字号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也需要重视。
       三、加快文旅深度融合,促进生态康养旅游高品质发展的几点建议
       文旅兴市已经提升为我市的战略思维,文旅深度融合,推进全域旅游是潜山巩固脱贫成果,筑牢小康社会,富民兴市,实现“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的必由之路,是城乡协调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是融入长三角,打造生态康养后花园,推动区域共建共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佳途径。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打好文化牌。
       “旅游是载体、文化是灵魂”。这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核心理念和思路。建设旅游品牌、创新旅游产品、培育旅游消费热点,以及大力发展乡村游、红色游、康养游、研学游等,凡是涉及到旅游的品质、品牌、消费、特色、个性化、差异化等发展创新范畴,这个核心理念要贯穿其中。皖源、红源等文化牌对潜山很重要,都有很多故事可以挖掘,浙江在建设美丽乡村中特别在意,每个特色乡村打造的时候都有一个可说可传的文化故事。比如说,围绕“皖源”,皖山皖水、皖国皖城、皖村皖居、皖人皖俗等等大有空间,把山做高(站位上),把水做长(河、湖、库)、把城做古(历史文化名城)、把乡村做特(不同质化)。有次到龙潭万涧参加一个活动时,大家想出的一句话就很有启发,“到龙潭嬉戏”,玩,看戏,龙潭方言等寓意都有。还有,比如逆水博士村,老105国道1314路碑,完全可以打造成文化旅游的新热点、网红打卡点。
潜山的很多地方,景点其实都是有故事,有文化的。打文化牌不是就文化谈文化,而是要构筑一些文化场景,借力现代科技文化新元素,善用影视、音乐、摄影、书画、诗文大众文艺、设计创意旅游文化工艺品(纪念品)等各种方式与手段来提升地域文化的影响力、关注度。
       2.守好生态线。
       “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给心灵放个假”是当代游客出行的主要动因。“天人合一”的生态环境是游客的共同追求。旅游的本义就是乘物游心,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任何全域旅游都将是空谈。绿色发展一定是全域旅游永恒的追求。在长三角区域,潜山处在中后段,没有一个非常好的生态环境,就失去优势。在发展全域旅游过程中,区域内干部群众要树立“发展旅游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产业”这一理念,牢牢、久久守护生态底线,将青山绿水视为自己与子孙后代的心肺。
       3.当好东道主。
       深入扎实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提升城乡居民、干部群众素质上下功夫,注重全员形象定位与形象传播,主人好客,还要善待客,会陪客。切实把全民性的地域文化知识的普及、待客礼仪传授等功课做起来,要有全员熟知、认同、能说会道的地域宣传语、主题词。旅游职业教育要尽早结合我市旅游产业特色调整和布局,加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更新教学观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政策方面,应尽快出台人才发展战略,营造良好的人才引进环境和引进渠道,通过建设旅游智库、旅游研究院或企业孵化器等手段充分发挥人才在全域旅游建设中的作用。要把握“互联网+”的时代发展机遇,形成互联网人才利用平台,凝聚一批线上线下旅游人才群体,吸引各地创业大学生、青年创客群体一起进行旅游创业。
       4.做好园中景。
       旅游的本质就是要推动城乡互动、产业联动、协调一致发展。旅游业本身就是一个连接一二三产的综合产业,旅游业拉动的相关行业达110个,要把旅游打造成一个名副其实的“一业兴,百业旺”的综合产业。面对长三角的游客市场趋向,潜山的后花园不仅仅要百花齐放,还要有花枝竞秀。拿什么竞?靠特色,拼品质。文化资源、“三富”资源等是潜山的特色,是品质。除大家都有的城市主题公园、文化公园,潜山的戏园、慢园、孝园、中医药康养园、花果园等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特色院、景、园、区,要做好顶层设计,吸引、鼓励、扶持高端专业团队与地方合作,打造特色鲜明、大手笔的演艺、体验、康养等项目。丰富园中景,不搞简单的数量叠加,而是要在内涵特色上做文章,农户、区域、行业、部门在建设与打造的过程中要形成统筹机制,互补、融通、协调。要发展城乡旅游公共交通、城乡旅游标识标牌系统,促进城乡旅游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促进区内各行政区之间的合作,同时加强区域内和区域外的合作,形成游客心理上景相融,园相通的格局。
Copyright © 2002-2023 政协潜山市委员会 地址:安徽省潜山市潜阳路368号 电话/传真:0556-8928211
备案号:皖ICP备11020677号 皖公网安备 34082402000221号 技术支持:炫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