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视察调研

关于我市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视察报告

发布时间:2024-02-26 15:49  点击率:

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一、我市文旅产业融合主要做法和成效

年来,我市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文旅兴市”战略,以天柱山为龙头,以全域旅游为抓手,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面加快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以人文、红色、研学、体育、民宿等为重点的新业态,全市文旅融合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绘就了一幅“诗和远方”的美好画卷。前,全市现有3A级以上景区17家,其中5A级1家、4A级5家、3A级11家,4A级以上景区数量居全省县级之最。拥有旅行社27家持证导游90人星级酒店6家、民宿70余家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入选全国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单位,连续年入选“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市)”。

(一)坚持高位推动,构建文旅融合新格局把文化旅游作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产业,实行首位政策、首位统筹、首位推动。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加快建设高品质旅游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市委、政府“双分管”、常委专职抓。将文旅融合发展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文旅融合工作。二是突出规划引领。立足资源禀赋和区域功能定位,编制《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布局不断优化、产品供给创新提质。出台《关于深化文旅融合加快建设高品质旅游强市实施方案》《关于推进“皖美潜宿”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科学引领我市文旅融合健康发展。结合“四宜”特色村镇建设规划,在配套设施建设中注意运用地方文化元素或符号,在空间格局和景观塑造上力求呈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美丽田园风光。三是落实资金保障出台《加强全域旅游发展若干政策》,市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专项资金,安排不少于4000万元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扶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二培育文化产业,打造文旅融合新地标。持续加大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让文化资源“活起来”“动起来”。一是挖掘皖源文化。建成薛家岗遗址公园、山谷流泉文化园、皖光苑、程长庚及张恨水故居、二乔公园、雪湖文峰塔、舒王阁等一批人文景点。二是做响地质文化。天柱山地质博物馆对外开放。积极盘活黄铺311地质队闲置资产和痘姆乡求知村“亚洲哺乳类的发源地”科考点资源,打造地质小镇和地质科普教育基地,求知村、黄铺村入选国家地质文化村。三是延续传统文化。建成官庄孝义文化博物馆留余堂廉洁文化教育基地和黄铺村乡村振兴馆、农产品展示馆。遵循“少拆多改、注重延续”的原则,在“四宜”特色村镇建设和传统古村落保护利用中,充分保护当地有景观价值文化底蕴的历史遗存,塑造特色风貌。全推行白墙、灰瓦、坡屋面的“皖派”建筑风格,潜山市入选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四是传承非遗文化。推动“非遗+节会”“非遗+文旅”“非遗+产业”融合发展,建成痘姆古陶非遗传习基地、王河舒席非遗工坊、黄泥粉蒸肉非遗餐厅等“非遗雅集”,“拾遗潜山”非遗之旅入选安徽非遗主题旅游十大精品线路。培育龙坦龙灯队、十二月花神歌舞队、五庙弹腔班社、天柱山狮灯队等特色文艺队伍。五是打造红色文化。加强革命文物修缮保护,实施红源潜山革命历史陈列展、五庙党小组旧址修复、官庄余大华故居修复开放、梅城起义翠云庵会议旧址建设等“红源潜山”保护利用系列工程,建成一批红色教育实践基地。重点打造“水吼—五庙”“黄柏—官庄”两条红色旅游线路。六是建设生态文化。实施潜水河生态保护工程,建成潜水河国家湿地公园,打造绿水银滩风景廊道、油菜花海等田园景观,建设游憩性公共文化空间。

(三)创新业态发展跑出文旅融合加速度立足特色资源,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农业”。成功创建省精品主题村2家、特色美食村1家、后备箱工程基地1家,环天柱山旅游风景道入选安徽省旅游风景道。建成10个“四宜”特色村镇,打造天柱山茶庄、官庄德馨庄、水吼白马潭、黄铺田园、痘姆鞔鼓等一批乡村旅游聚集区,开发了一批“春赏花、夏避暑、秋品果、冬康养”的休闲农业产品。二是“+研学”。成立天柱山研学旅行公司,推出山水寻秘、文化寻源、戏曲寻根、禅宗寻祖等一批研学旅行线路其中天柱山生态养生之旅、皖山皖水黄梅情之旅被评为安徽十佳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入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山谷流泉文化园入选省级研学旅行基地、痘姆古陶入选省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创意”。实施万涧、龙潭、黄泥、五庙等传统村落“活态”保护,引入特色民宿、特色书店、文艺展览馆、博士工作站等创意业态,打造兼具文化内涵和复古气质的设计创业项目连续三年举办传统村落保护暨乡村振兴北京·潜山两地论坛,联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成立“吾土乡村振兴工作站”,打造了一批原生态、乡土味的乡村微景观。“+民宿”。大力发展乡村民宿,先后建成海心谷、林韵山居、陋室邂逅、归云居等高端民宿,全国乙级民宿1家、丙级7,形成了环天柱山民宿“集聚区”倾心打造“皖美潜宿”民宿品牌。“+美食”。打造“潜山美味”美食品牌,推出20家潜山名店,20道潜山名菜,20位潜山名厨,天柱山镇茶庄村、水吼镇天柱村入选省、市特色美食名村。

 

、我市文旅产业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进入文旅融合发展新时代,我市在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众多优质文旅产品激发多层次消费让文化发展有活力旅游发展有魅力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政策引导与支持不够天柱山虽为安徽三大名山之一的,但真正获得上级战略扶持的力度不大,皖西南龙头地位没有得到强化。投资主体渠道单一,基本上还是以政府投入为主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民营、个体及其它经济成分投资旅游文化产业的积极性,与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所需要的资本扩张能力不相适应。同时,缺乏文旅融合发展所需的专业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二是资源整合与开发有限旅游、文化、地域特色等不同领域的资源整合力度不够,交通、市政、农、林、水等项目实施未充分融入旅游元素,“旅游+”“+旅游”融合发展不够在旅游产品上,仍以山水观光游为主,缺乏独特的文化旅游景点,产品业态单一,“可”多,“可”少。在基础设施上,区域、景区之间连接不畅,通达能力弱,旅游干道沿线停车场、观景台、服务驿站、自驾车营地等基础设施较为短缺。品牌塑造与宣传力度不足。文化旅游主导产品不突出,市场影响力不大,产业效能发挥不够,还没有形成有规模的骨干龙头企业,缺乏在全国叫得响的企业和品牌辐射影响作用发挥。深层次的旅游体验业态培育不足,“夜食”“夜游”“夜购”“夜娱”等文化体验业态和高品质休闲度假产品较为匮乏旅游经济主要体现为门票经济,“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产业链条横向延伸不长,对服务业的拉动、辐射不强。全域旅游宣传营销以天柱山投入为主,其他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不够,仅有极部分民宿、景区主动宣传。

、促进我市文旅融合发展的意见建议

视察调研三地文旅融合发展的主要经验做法: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围绕建成“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目标,以天门山景区为龙头,旅游设施日臻完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积极探索旅游促销新模式,创意举办飞机穿越天门、天门山—俄罗斯空军特技飞行表演、法国“蜘蛛人”徒手攀爬天门洞等轰动性效应的营销主题活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重点打造名人文化效应,坚持做好屈原文化“研究传承、传播交流、产业发展”三篇文章,不断助推秭归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依托富集的红色资源优势,以“大别山红色中心城市”建设为目标,抓规划引领、抓项目建设、抓研学培训,积极创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为加快我市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借鉴外地好的做法,结合潜山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大政策支持优化文旅融合发展环境强化政府引导力,以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和发展全域旅游为契机,加大对文旅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一是大力推进开放合作。通过文旅招商和吸纳本地资金,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部门参与、企业配合、内外并举”的全社会共同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格局。实施重大旅游项目带动战略,保障项目用地,谋划建设标志性、牵动性旅游项目,培育壮大文化和旅游市场主体二是精心引育旅游人才。将旅游人才纳入级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引导院校专家、乡村运营者驻点帮扶、指导乡村旅游培养一批网红导游、打造金牌导游队伍。选派一批干部到文旅融合发展好的地区(单位)挂职跟班学习、锻炼。是完善交通与服务设施。优化提升潜水、皖水两岸旅游公路,打造环“山”绕“城”、“高山流水”旅游风景廊道。同时,强化旅游咨询与交通集散、特色餐饮与旅游商品展销等服务。四是提升数字化应用水平。鼓励借助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旅游产品进行开发和设计,如数字场景、数字人、数字动植物、数字建筑的虚实结合,提高吸引力和竞争力。完善“一部手机游潜山”智慧旅游平台,加快建设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景区、智慧饭店、智慧旅游乡村等。是加强文旅市场监管。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文旅市场信用监管体系建设常态化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整治

挖掘文化内涵加快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实施“皖源文化”标识打造行动,以游客为主角,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型景区,提高旅游业的吸引力和文化内涵,实现景区“长红”效应一是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积极推进薛家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努力将遗址建设成融遗址展示、考古研究、农耕生产、生态游憩、文化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研学旅行目的地。二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按照“外建环城主题公园,内建文旅融合街区”思路,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工程,建成天宁寨—龙井巷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皖源文化博物馆,实现“日游天柱、夜游皖城”。注重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非遗文化相关展览、活动等形式,让游客深度了解当地的非遗文化。三是扩大历史和红色文化影响力。发挥“红源潜山”革命历史陈列展馆、五庙党小组、余大华故居等红色资源示范效应,创作更多红色艺术精品力作,开发一批旅游设施与红色纪念相得益彰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精品线路。

突出地方特色打响文旅融合潜山品牌立足潜山自然资源禀赋和文化优势,注重整合和优化,全心打造文旅产业精品品牌。一是打造“美味潜山”美食品牌。加大旅游商品和旅游餐饮文化产品的开发力度,不断扩大旅游消费,把过境游转化为消费游深化“皖美好味道·百县名小吃”品牌创建,推选一批具有地域标识和文化内涵的潜山风味美食,培育美食体验店、美食村(街区)、美食旅游线路,积极打造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二是打造“皖美潜宿”民宿品牌。着力打造环天柱山、环潜水河民宿集群,引导民宿创新业态,开展差异化经营,培育一批乡村旅游等级民宿集中多方力量加大品牌宣传。三是打造“潜山有礼”文创品牌。支持非遗传承人与文化创意工作室、设计工坊等开展文创产品设计、生产,做响“痘姆陶”“王河舒席”非遗品牌。打造红色资源与绿色生态相融合的旅游新高地。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 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促进农产品向旅游商品、文创纪念品转化。征集、编辑一批文化丛书进酒店、进民宿、进农家书屋、进图书馆。四是打造“黄梅之乡”演艺品牌。实施戏剧创作孵化计划,着力打造一批黄梅戏艺术精品。积极开展“送戏进”“送戏进景区”送戏进校园等文化惠民活动。实施“公共文化新空间”行动计划,规划建设黄梅戏大剧院,鼓励引导开办“黄梅戏会馆”,加快发展以黄梅戏为重点的演艺娱乐业。

聚焦新型业态不断延伸文旅产业链条着眼文旅产品的市场需求,积极发展新型业态,提升文旅融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是做强天柱山康养旅游。实施龙潭河景区综合开发,建成天柱山宿集等高品质旅游产品和项目。把文化元素有机植入旅游产品,加快养生、避暑、温泉、健身等多维度康养产品开发,培育高端文化旅游新业态,打造长三角山地康养旅游目的地。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深度实施乡村旅游“421”行动,打造一批田园综合体、农文旅特色小镇、休闲旅游精品示范村等龙头示范项目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引进文创、艺术、民宿、乡村酒店等业态,打造一批“微度假”目的地,实现民房变客房、农事变体验、农园变景园。三是做好静态观光动态表演有机结合。鼓励在景区精心策划文艺性演出,如音乐嘉年华、歌舞、戏剧以及民间非遗展示等,打造“白天看景·晚上看戏”文旅融合品牌丰富游客的视觉和听觉体验,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重游率。四是打造旅游新业态新赛道。培育“Z世代”潮玩等场景化体验产品,积极发展冰雪运动、低空飞行、滑板竞赛等体育新业态,打造一批体验式、互动式“网红打卡地”。发展夜食、夜购、夜游、夜娱、夜读、夜展等业态,打造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点亮“夜经济”。

创新宣传营销提升文旅市场竞争优势坚持以天柱山为龙头,聚焦“生态旅游,宜居宜业”,采取政企联动市场运作模式,做好“投石激浪”文章,打造营销传播矩阵。一是加大旅游市场开发力度。以本省和“长三角”地区为重点,发挥潜山在外商协会和人才优势,巩固老市场。以高铁旅游团队为抓手,拓展“中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新市场。积极与大中专院校、各工会组织合作,做大研学游、疗休养市场。支持景区(点)与旅行社共同协作创建旅游促销办事处,拓展全国一线城市旅游市场,促进旅游高端消费,拉动旅游经济指数的增长。二是探索旅游营销新模式。与央视、省卫视等主流媒体及微信、快手等新兴媒体合作,加强城市旅游整体品牌宣传。精准策划营销卖点,通过邀请网红打卡体验、设置互动话题借助元宇宙、扩展现实(XR)等方式开展消费体验营销。三是提升打造节庆品牌。提升“文化旅游节”“漂流节”“乡村年货节”“茶文化节”“非遗展览进景区”等文化活动的档次,更大范围地聚人气、增流量,唱响“农文旅”融合的协奏曲。


Copyright © 2002-2023 政协潜山市委员会 地址:安徽省潜山市潜阳路368号 电话/传真:0556-8928211
备案号:皖ICP备11020677号 皖公网安备 34082402000221号 技术支持:炫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