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视察调研

“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3-10-04 08:10  点击率:

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一、我市茶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把茶产业作为全市农业优势特色主导产业,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昔日荒山披绿装,和美乡村景如画,茶产业已成为潜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和拓宽“两山”转化通道的重要路径。

(一)保障先行,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市委市政府坚持顶层设计,强化要素保障,注重统筹推动,成立了茶产业振兴行动领导小组,相继出台了《潜山市“十四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潜山市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2023-2024年)》,专项发布了《潜山市茶产业振兴暨天柱剑毫品牌提升二年行动计划》,通过设立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持续实施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及产业发展项目,支持生态茶园建设、提升精深加工能力、强化品牌营销,从政策、资金、资源等方面为茶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天柱剑毫品牌管理服务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潜山市茶产业发展规划正在加紧编制。市委书记梅耐雪、市长王国林多次亲临产业基地开展视察调研,为茶产业长远发展谋篇布局;市政协聚焦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工作重心,深入开展专题调研;市直相关部门围绕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始终与市委市政府同心同向、同频共振,奋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细。产业发展动能逐步释放,市场活力明显增强。

(二)科技赋能,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着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开展科技特派员和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活动,不断强化技术输出与示范带动。在茶叶主产区大力推广茶园生产管理先进技术,先后编制发布天柱剑毫、天柱银曲、无公害天柱剑毫生产加工技术规程省级地方标准3个,县级地方标准5个,天柱剑毫茶国家供销合作行业标准通过审定发布,“皖茶10号”茶树新品种通过农业农村部鉴定登记、“天柱山茶”制作技艺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新技术应用与标准化引领,产业生产能力与生产效益稳步提高。发展“三化”茶园250亩;茶产品通过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认证92个,认证产品标准化种植面积4万余亩;拥有清洁化生产加工线20余条;在五庙与塔畈两个茶叶主产区建立了云溯源中心,2万亩茶园实现质量安全可全程追溯。全市现有茶园面积12.7万亩,产量3500吨,综合产值15.3亿元。

(三)服务助力,产业主体不断壮大。扎实推进“四送一服”“双招双引”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帮助企业解决用地、融资、技术、人才等发展要素,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产业主体不断壮大。全市拥有大小茶叶加工主体280余家,其中县级以上龙头企业20家、茶叶专业合作社45家、茶叶家庭农场130家。安徽恨水茶业有限公司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妙山茶业有限公司为安徽省第二批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成立了潜山市茶叶产业协会,茶文化研究会,拥有会员200余人。

(四)创新驱动,品牌活力日趋彰显。天柱剑毫、天柱弦月、毛毛月等产品与品牌推陈出新。名茶“天柱剑毫”一度晋升全国十大新名茶,列部优产品之首,先后荣获中国国际茶博会金奖、安徽老字号品牌,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为擦亮“金字招牌”,激发传统品牌新活力,市委市政府探索创新品牌推广模式,通过连续主办天柱剑毫品鉴会、斗茶赛,并利用新媒体同步开展线上宣传活动等措施,不断加大品牌宣传推介力度;天柱剑毫商标权由潜山市茶叶产业协会购买并持有,作为区域公用品牌为全市茶农共享,正在申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我市先后荣获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名优茶基地建设县、安徽省茶产业“十强县”、全国茶业百强县等荣誉称号。多措并举同发力,潜山茶品牌的知晓度与影响力显著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茶产业在政府引导、院企合作、市场推动的共同作用下,取得一定的规模和效应,但相比安溪、松阳等地的发展成效,短板明显,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

(一)市场竞争力较弱。经营主体数量多、规模小、实力弱,家庭作坊式企业大量存在,精深加工水平较低,导致产品品质良莠不齐,同质化竞争严重,相比安溪茶年产量6.2万吨,综合产值320亿元、松阳年茶产量1.8万吨,综合产值135亿元,我市茶产业无论从规模还是效益上差距过大。

(二)产业融合度较低。潜山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资源丰富,有良好的茶产业基础,但与茶产业相结合的文化宣传、茶事体验、生态观光等茶文旅融合发展不足。安溪创新茶产业发展模式,在全国率先打造茶庄园业态,建成22座各具特色的茶庄园,松阳4A级大木山茶园景区为“中国最大的骑行茶园”---以茶兴旅、以旅促茶,茶旅互动助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值得探索借鉴。

(三)龙头带动力不强。相比松阳拥有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家,其中,被誉为“中国绿茶集散地”的浙南茶叶市场,全年交易量8万余吨,交易额65亿元,安溪建有中国茶都、特产城、中国茶博汇三个茶叶集散中心,我市龙头企业少,层级低,多为产销一体化经营,抱团意识差,辐射能力弱,缺乏大型龙头企业与一定规模的茶业交易市场牵引带动。

(四)品牌影响力不足。名品“天柱剑毫”从茶企、门店到产品包装设计不统一,市场占有率较低,有牌无品、有价无市严重制约品牌市场化发展;同时,小众品牌推广模式单一,推广力度较小,市场影响力有限;公共品牌与企业品牌联动乏力,品牌创新力、同质化瓶颈亟待破局突围。

三、意见与建议

当前,我市茶产业发展正处于整体成势、能级提升的关键阶段,面临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机遇。我们要以三茶统筹发展为引领,在品牌建设、主体培育、市场打造、三产融合等方面精准发力,加快构建文化赋魂、科技赋能、品牌赋力发展的新格局,全力推动茶产业全链融合发展

(一)坚持品牌导向,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是规范品牌发展。以潜山市茶产业发展规划为总纲,制定品牌发展战略规划,完善品牌培育机制。加快“天柱剑毫”国家行业标准发布与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申报进程,制订“天柱剑毫”生态茶园标准,明确“天柱剑毫”原料茶的品种选择、生长环境、茶园管理、采摘加工、分拣储运等各环节要求;出台“天柱剑毫茶”品牌授权使用管理办法,实行工艺流程、质量标准、设计包装、对外宣传等环节统一。

二是强化品牌带动。加强品牌知识产权监管保护,提升公用品牌效应。推动以“天柱剑毫”公用品牌为主导,以“天柱弦月(毛毛月)”“天柱红茶”为补充的“一主两翼”品牌结构不断优化扩容,指导茶叶生产企业制定“天柱弦月”“毛毛月”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支持茶企通过创新宣传方式,丰富产品内涵,开展营销推介,打造新品牌,创响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

三是加强品牌管理。健全主产区乡镇、村定期巡查制度成立茶叶质量安全巡查专班深入生产和经营现场,对茶企生产经营条件、设施设备、环境卫生进行全面检查和安全隐患排查。联合执法监督,根据不同环节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查处茶园违法违规使用禁限用农药、除草剂行为,重点打击虚假宣传、哄抬价格、不明码标价等“恶意炒作”,以及侵权假冒、虚假标注、掺杂掺假、缺斤短两等市场违法行为,规范市场秩序,实现从茶园到茶杯巡查监管全覆盖同时,层层压实责任,将茶叶质量安全管理责任传递到村、企业、农户,强化茶农质量安全意识,坚决守住茶产业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持之以恒推进茶产业品牌化发展。

(二)优化主体结构,激发产业新动能

一是强化要素保障。实施“乡土人才”培育工程,把人才培养植入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培养一批高素质采茶、制茶、茶艺、品鉴及企业管理等本土用得上、留得住的茶产业从业人员;充实调整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确保重点乡镇有一名以上茶叶专业技术人员。通过统筹设立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集中资金解决当前茶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特色信贷产品,支持保险公司开发茶叶商业性险种;在保持现有支持政策只增不减的前提下,产业扶持政策从从单一的良种茶园建设向生态茶园建设、公用品牌建设、现代化企业、多元化市场培育等全产业链扶持转变,以政策激励与引导各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推动茶产业稳步向好发展。

二是提升产业效能。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茶农参与、市场运作思路,引导茶企和茶农建立命运共同体推行龙头企业+中小型加工企业+基地+合作社+茶农模式,采取土地流转、资产入股、订单农业、收益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建立企业、农户之间稳定的产销关系与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户小散茶园向龙头企业流转聚集家庭茶场、专业合作社等“小弱散”茶业主体抱团发展,逐步形成以茶企为龙头,村级集体经济为特色,种植大户和普通农户为补充的产业发展格局,渐进式推进茶产业高质高效发展。

三是发挥主体作用。力争引进一个市场规模大且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合作、兼并重组、信贷支持等形式,带动更多茶企上规入统,形成国家、省市龙头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代管代采代加工、病虫害统防统治、茶园中耕、冷藏物流等专业化、全产业链的社会化服务。充分发挥茶叶产业协会、茶文化研究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定期组织会员单位开展产业发展交流研讨、宣传培训活动,充分调动会员积极性,凝聚茶产业发展合力,提升企业整体发展动能。

(三)践行“三茶”统筹,推进全链条发展

一是推进茶文旅融合。深入挖掘茶文化,讲好茶故事,开发茶文旅融合新业态结合“四宜村镇”、和美乡村建设,打造一批集茶园农业、休闲观光、研学文旅于一体的最美茶谷、茶乡(村);支持企业、合作社和家庭茶场,建设集茶叶生产、观光旅游、体验、养生、餐饮于一体的茶主题庄园(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串珠成链,打造茶旅精品路线。鼓励茶企在旅游景点开设特色各异的茶店、茶楼、茶馆,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表演及游茶乡、住民宿、品名茶等茶艺实践活动,让文化之美为产业铸魂,以旅游之力为产业赋能

二是推动转型升级。在保持现有面积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广林、茶、草并存的生态立体种植模式,推广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良种良法配套、标准化管理技术,改造一批低质低效茶园,建设生态化、标准化、宜机化茶园,扩大绿色、有机茶生产种植面积;全面推进茶叶初精制厂清洁化、自动化、智能化改造,支持在重点茶区新建或改扩建加工能力强的大型初精制生产线,逐步淘汰家庭作坊式生产。

三是延伸产业链条。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联系合作,依托其茶叶学科和人才聚集的研发优势,为潜山茶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组织开展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及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升茶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利用潜山得天独厚的“三富”资源,加快富硒、富锌茶的开发,充分发挥夏秋茶鲜叶资源与品质优势,开发夏秋茶功能饮品、茶食品,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

(四)完善市场体系,实现营销多元化

一是打造茶业交易中心。在围绕内强品质、外塑形象,做实“基地、加工、品牌”三个关键环节的前提下,组建国有控股茶产业发展集团,打造覆盖皖西南、辐射大别山,逐步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茶产业集散中心,或重点扶持龙头企业或行业协会牵头创建茶业交易平台,完善电子商务、信息网络、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配套服务功能提升茶业市场辐射带动能力,打通茶产业流通的最后“一公里”。

二是探索数字化应用。探索应用农业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新技术和新装备,支持建设智慧茶园,推进茶叶重点企业主产基地、加工设备、销售平台、品质监管等全程数字化智能化示范创建;建设茶产品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系统,实现茶叶“三品一标”产品全程可追溯,为茶产业交易流通提供安全、高效、透明的信息化保障。

三是拓宽营销渠道。鼓励龙头企业依托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开设线上旗舰店、加盟店,支持茶企和经营主体采取合作或独自经营模式在省会所在地的大中城市开设天柱剑毫销售门店;充分利用驻外联络处、驻外商会以及“互联网+”开展宣传推介活动,推广“私人订制”茶园、茶产品产销模式;规范引导和运用“网红经济”,借助社交媒体开展商业推广,实现线上线下营销互动,省内省外市场互补的多元化产销一体新格局。


Copyright © 2002-2023 政协潜山市委员会 地址:安徽省潜山市潜阳路368号 电话/传真:0556-8928211
备案号:皖ICP备11020677号 皖公网安备 34082402000221号 技术支持:炫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