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大会发言

潜山茶品牌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3-10-04 08:13  点击率:

李如甲

 

潜山属大别山茶区,生态优势得天独厚,茶文化历史悠久,茶产业基础良好,茶产业是潜山乡村振兴的特色主导产业,在实现共同富裕和促农增收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基本情况

潜山市茶叶市场份额占比较大的品牌有8个,其中,纳入“三品一标”农产品有5个。彭河牌天柱剑毫获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塔畈”牌白茶获安徽省第十二届国际茶产业博览会“安徽十大品牌名茶”;石桥牌天柱剑毫获安徽省第十二届国际茶产业博览会“芽茶类茶王”;“天柱香兰”牌天柱香兰获安徽省第十二届国际茶产业博览会“金奖”。天柱山茶叶有限公司的“天柱剑毫”品牌荣获“安徽老字号”品牌称号。天柱山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二、主要做法

1.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十四五”以来,潜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立足“山茶畈瓜”和三富资源禀赋,锚定“六个一”(一个专班、一项政策、一个品牌、一项标准、一个中心、一项赛事),倾力推动全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市茶园面积达13.2万亩,年产干茶3500吨,农业产值6.5亿元,综合产值15.3亿元,茶农12万余人,茶产业已成为潜山农特产业中的一张靓丽名片。

2.经营主体不断壮大

全市发展茶产业规模经营主体63家。其中,龙头企业25家,市级(安庆市)以上龙头企业6家,县级(潜山市)以上龙头企业19家;农民合作社24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合作社1家,省级示范合作社2家,县级(潜山市)级示范合作社21家;家庭农场14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家,市级(安庆市)示范家庭农场2家,县级(潜山市)示范家庭农场10家。

3.宣介力度不断加大

以电商为抓手,支持茶农通过开设网店、网络直播带货,吸纳更多村民变身带货主播,助力茶叶销售。围绕珍品甄选、手工制茶,举办斗茶赛,做优产品品质,潜山茶品牌知名度、辨识度不断提升。

4.茶旅融合不断深入

近年来,潜山探索“茶+旅游”的融合路径,推出“皖山皖水皖茶”潜山茶旅融合精品路线,以茶旅康养、茶乡研学为题材的“茶文旅康”成为潜山旅游品牌之一。通过茶旅融合,实现了单一功能向深度休闲游、体验游、度假游、生态游转变,促进了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增收链拓宽,带动了农民增收、产业升级。

三、存在的问题

1.品牌知名度不够。全市茶叶注册商标逐年增多,从市场销售上看,在潜山以外城市常年上市、有一定市场份额的潜山茶叶品牌产品较少。从品牌推广上看,在品牌营销广告方面投入不足,市内城区、主流媒体宣传微乎其微。

2.同质化竞争过多。潜山茶叶有天柱剑毫和弦月两大知名品牌,商标持有者为股份制企业,定位不清晰,茶产品层出不穷,一些企业由于产能不足,存在收购茶草统一制作的现象,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较大削弱了主体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和美誉度。

3.茶企规模化缺乏。全市精深加工型、科技创新型、文化旅游型等经营主体较为缺乏,产能不足,市场拓展缓慢,品牌市场竞争力不强。茶产业发展缺乏专业的品牌运营与管理人才。

4.政策扶持待加强。茶品牌缺乏中长期建设规划,仍须久久为功,政策扶持覆盖率不够,在销售环节、品牌建设环节的支持不够。

四、建议与对策

1.加强政策扶持,顶层设计品牌

出台茶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设立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将茶种植、加工、销售、品牌管理及宣传等全环节列入稳定的政策支持范围。制定茶品牌中长期建设规划,加强顶层设计,聘请专业团队,明晰潜山茶产品定位、竞争定位、消费者定位,依托科技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形成品牌累积效应。

2.强化主体培育,增强品牌实力

打造标准化生产基地、数字化生产车间,培育综合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企业信息化监测管理平台,制定企业评价分级标准体系,开展企业的动态监测;采取合资合作、兼并重组、股份制等方式扩大规模、增强实力。

3.推进茶旅融合,放大品牌效应

充分挖掘潜山禅茶文化、茶歌文化以及茶技茶艺,利用茶叶民间故事、茶俗、茶诗、茶楹联、茶歌、茶道等文化载体,增进人们对潜山茶的了解。结合文化旅游,开展茶区旅游休闲设施建设,配套农耕体验、农产品手工制作及民宿,大力发展康养产业,推动茶旅深度融合。

4.加强对外宣介,扩大品牌影响

加强茶叶品牌形象店和专卖店建设,继续建设追溯体系建设和电商平台,结合微信、抖音和网络直播带货等销售形式,不断开拓市场。邀请网红主播通过现场体验分享,提高品牌知名度。举办行业比拼赛事、产品推介展销活动,运用各级媒体,加大潜山茶叶品牌的推广。


Copyright © 2002-2023 政协潜山市委员会 地址:安徽省潜山市潜阳路368号 电话/传真:0556-8928211
备案号:皖ICP备11020677号 皖公网安备 34082402000221号 技术支持:炫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