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市政协委员何晶晶反映,一些小学周边商铺出现售卖仿制医用注射器的“解压玩具”。这类玩具以“挤痘痘”“捏捏乐”等名义吸引学生购买,但其外观与真实注射器高度相似,内含针头、针管等部件,存在显著安全隐患,对低龄儿童的伤害风险尤为突出。此外,部分产品缺乏“3C”认证和正规生产信息,属于“三无”产品,长期接触可能因劣质塑料或化学物质危害健康。
从监管层面看,尚存在多重难题。首先,现行法规未明确“注射器玩具”的属性分类,其既不属于医疗器械,又游离于普通玩具的安全标准之外,导致执法依据不足,监管部门往往以批评教育、下架商品等方式处理,缺乏法律威慑力。其次,线上销售渠道监管滞后。电商平台中,此类玩具以“网红爆款”名义热销,部分店铺标注“15岁以上适用”,但实际购买无年龄限制,销量高达上万件。
针对这一现象,建议:
市场监管部门需强化源头管控,对校园周边商铺开展专项整治,追溯厂商资质并建立“黑名单”制度,同时督促电商平台下架高风险商品,设置“未成年人禁售”关键词过滤。此外,家校社协同教育不可或缺。学校可通过案例教学普及危险玩具识别知识,家长需主动筛查孩子购买的玩具,避免“三无”产品流入家庭,社区亦可组织安全宣传活动提升公众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