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翔
构建乡镇产业集聚区,加速产业聚变,是撬动城乡资源均衡流通、互动发展的关键杠杆,是实现乡村振兴、绘就大美潜山蓝图的必经之路。此次有幸参加政协组织的浙江湖州考察之旅,借鉴吴兴区的融资智慧,我们需要深刻领悟其融资机制的核心逻辑,并结合本地实情,创新融资路径与模式。潜山市“十四五”规划提出,稳步优化园区布局,坚持错位发展和协同发展。目前,我市经开区正在加快推进调区扩区、亩均效益评价、“标准地”改革等工作,加快推进产业向集群化发展;各乡镇聚焦产业定位,致力于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一区多园”产业布局和“3大主导产业+3个特色产业”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并且获得了一定融资支持;潜润集团投资的5个乡镇近14万平的产业园也已基本建成。可以看到,在我市“工业强镇”战略的推进过程中,园区扩建与产业升级的成绩可圈可点,高质量发展动能不断积蓄。但当下的困难也显而易见,融资要素保障问题仍然存在,资金供需矛盾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对此,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强化融资要素保障:
一、聚焦平台建设,强化资金保障
一是内强平台。通过“一区多园”产业布局,探索“1+16+N”发展模式,由经开区公司控股,与各乡镇组建镇级国有企业,并整合村集体经济组织,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通过整合地方资产资源如低效闲置资产、集体用地、山林等,打造高信誉强资质的产业平台公司,提升信用评级,通过发行乡村振兴债、产业债、信托计划、产业综合体融资租赁等方式汇聚更多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二是外抓政策。精准对接国家和省市的乡村振兴及产业扶持政策,积极申报交通、环保、文保等领域的各类财政补助和专项资金,争取政策灵活性和执行自主权。
二、聚焦金融赋能,助力企业发展
一是强化战略合作。与各大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定制金融服务方案,创新信贷产品(如绿色贷款、供应链金融)等方式,引导各金融机构对集聚区内企业给予融资政策倾斜,同时出台相关考核机制,对合作银行、企业实施双向全方位考核,实现资金、创收良性循环。
二是拓宽融资渠道。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串联“金融+担保”探索推出诸如“乡村振兴贷”“特色产业贷”等针对地方特色产业的金融产品及担保业务,为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撑。以产业基金和投资基金为平台和桥梁,实现土地、技术、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集聚和创新,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的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
三、聚焦多元服务,打造魅力乡村
一是通过布局加工制作、作物种植、产业大棚、乡村旅游等项目,鼓励村民及村集体以资源、资金等形式入股,参与乡村旅游、手工艺品、特色餐饮等领域的投资,以小额信贷、政府贴息、政策倾斜等措施,降低投资门槛,提升群众参与度和受益面;并探索资产证券化、产权融资等新型融资方式,提升资金利用效率。
二是改善乡村营商环境,明确投资导向,制定更具吸引力的招商政策,针对有发展潜力或已发展壮大的企业进行培养,发挥龙头企业的渠道、品牌、技术等优势,利用龙头链主企业招商,带动上下游的中小企业集聚,进一步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乡村振兴,是资金、智慧与汗水的共同浇灌。我们应聚资汇力,通过强化融资要素保障,点燃产业兴旺的熊熊火焰,照亮乡村全面振兴的璀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