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视察调研

关于我县文化建设的问题和建议

发布时间:2017-10-31 23:47  点击率:

县政协教科文卫体委 

  县政协根据年初工作安排,组织部分委员深入到文化、广电部门和相关单位,就我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1210日,县政协十届十九次主席会议听取专题调研报告,并就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层次研究和探讨,提出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一、我县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从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县文化系统和广电部门严格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积极探索,开拓创新。1、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发展产业意识逐渐增强;2、文化活动不断丰富,文化事业取得新的进展;3、管理力度不断加大,内部机制不断健全,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这些为繁荣先进文化,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实现我县经济和社会事业跨越式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我县文化发展现状无论是与县域经济发展速度相比,与旅游兴县战略要求相比,还是与人民群众生活需求相比,都不尽理想,文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困难与问题。

  一是文化发展特色不突出。潜山县文化底蕴丰厚,但传统观念依旧束缚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发展定位不明确,缺少个性、特色,发掘、研究、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的工作较为滞后。如,古皖文化、山水文化、戏剧文化、禅宗文化等资源。另外,我县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一些人往往把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对立起来,压抑了文化产品走向市场,参与竞争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一些文化经营户文化层次偏低,经营观念落后,只顾眼前利益,小富即安,使得文化企业规模偏小。特别是旅游文化景点和旅游产品的开发显得缓慢和急功近利。

  二是县城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全县文化系统大部分设施建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档次不高,空间狭小,馆舍陈旧,甚至有的还是危房,不适合群众活动。有些文化单位连工作人员基本工资都难以发放到位,更谈不上更新设备,修建阵地,自我发展。博物馆尽管新建了综合大楼,但陈列布展、藏品保护、文物修复、院内绿化、道路建设等任务仍很艰巨。

  此外,作为旅游大县,我县没有较高文化品位的标志性文化设施、艺术场所、文化广场,更谈不上高知识、高科技含量的文化载体。

  三是文化系统人才严重不足。现有人员中老化现象十分突出,人才交流不畅,有用、急需的人才调不进来,造成专业人才队伍处于青黄不接,面临断层。同时,既存在人才严重不足的一面,又存在在岗人员严重超编的一面。专业人才匮乏是文化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加强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树立抓文化也是抓发展的理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在当代,文化和政治、经济紧密交融,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文化发展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重要的动力的手段,它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此,我们要以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统一思想认识,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高度,树立发展“大文化”的产业观念,改变过去文化发展的国有垄断和纯事业性质的旧观念,把发展先进文化放在重要位置,把文化产业当做社会经济大产业来指导,切实树立起抓文化就是抓发展的全新理念,努力做到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大力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2、整合人文资源,着力发展和壮大我县旅游文化产业。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我县作为旅游大县,不仅要进一步开发自然风景资源,还要加大历史文化资源、人文资源的开发力度,并加以整合,提升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赋予文化新的活力。为此建议:首先,制定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明晰发展思路,明确实施步骤。对现有的珍贵文化资源,应倍加珍惜,做到传承、研究、开发并举,有计划地保护、修复、利用文化景点。其次,整合各类旅游资源。利用“孔雀东南飞”、“二乔胭脂井”、“薛家岗遗址”、“名人故居”及大量的文物等一批金字招牌,编制更多的旅游文化开发项目,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文化产品,提供受游客欢迎的、健康的文化服务。要全力抓好古皖文化和山水文化的研究、开发,重点创作生产以古皖文化、山水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文艺作品。成立古皖文化研究会,挖掘、抢救、整理古皖文化资料,以学术研究为载体,推动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形成文化带动旅游、旅游推进文化的大文化发展格局。再次,打造城市文化旅游亮点。要开发利用文化品牌的无形资产,重视发挥文化名人效应,建造具有古皖风格特色的标志性城市建筑、名人雕塑。要结合新一轮县城规划和天柱山规划,合理配置文化艺术设施和文化旅游景点,提升城市形象和文化品位。同时,要根据规划,逐步、有序地加以建设,争取每年都有新的变化。比如,修建集观演、文化、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开放性城市公园、古皖文化广场以及名人文化园;建立文化、广播电视、体育为一体的文化教育中心;修通天柱山大门与博物馆的直通道;建造古皖文化商品一条街,把农商科贸与文化活动结合起来,既丰富地方文化,又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3、坚定发展方向,积极引导和繁荣群众文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明确了文化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群众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贯彻推行党的文艺方针和原则,才能保证群众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也才能使群众文化事业得到发展和繁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广大农村在党的富民政策领导下,物质生活不断丰富,吃、住等小日子越过越好。但他们的精神生活却日渐贫乏,搓麻赌博、封建迷信等现象沉渣泛起。建议县委、县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要引起重视,用全新的观念和必要的措施加以引导和改革,开展和丰富与时代相适应的群众文化活动。文化部门要不断探索群众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做到既丰富多彩,又健康有益。比如,利用黄梅戏等传统剧种,以群众身边的人和事为素材,组织力量创作、编排内容新颖、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类文艺作品和节目,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悉心研究引导城乡“红”、“白”喜事操办形式,提升文明水平。要精心选择、放映适合当地农村的科教片和故事片,积极传播实用的农业科技技术知识,提高农民思想文化素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

  政府作为文化事业的主导力量,必须把文化事业建设纳入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建议适当增加事业经费和业务经费,集中财力逐步改善文化设施和加强基层文化建设。要结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等群众文化。创造条件,在村、镇建设集文化、教育、科技、宣传于一体的多功能活动中心。成立群众文化协会,协调开展各类经常性文体活动,吸引群众参与,形成文化发展的广泛群众基础,从而起到用先进文化占群众思想阵地的目的。

  4、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离不开人才。要把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创造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以高校为依托,培养艺术名人、名家和文化产业人才。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产业经营者、管理人员、艺术创作和工程技术人才进行奖励,充分调动各类文化人才的积极性,为我县的文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要深化以全员聘用制为主的多种用人制度,理顺劳动关系,增强文化单位活力和竞争能力。二要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事分开。在坚持以人为本,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前提下,政府应尽快实现从“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确立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逐步理顺和明晰产权关系,规范和完善内部法人治理机构,并不断推进文化法制建设,加强执法和监督,努力构建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法制基础,完善文化市场体系。三要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对不同性质的文化单位实施不同的投入政策。保证和加大公益性文化单位经费投入;适当增加既要有公益性又有经营性的事业单位的政策性专项投入;本着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放宽市场准入,引导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兴办文化产业,逐步形成政府、集体、个人共同参与多层次、多体制并存的文化投、融资体系。四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我省“861”行动计划中将文化产业列入重点发展的八大产业之中,并出台《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建议我县要抓住契机,结合实际,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优惠政策,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等多种手段支持文化产业,引导各类资金向文化产业流动。同时,要研究利用好国家政策,争取有关方面的支持。建议倡导和支持文艺表演团体、电影公司、影剧院等文化产业单位利用各自的区位优势,依据相关的配套政策和保障制度,采取联合、兼并、租赁、转让等形式,合理配置文化资源,打破壁垒,优势互补,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效益。条件成熟时可组建产业集团,形成与现代经济相适应的发展格局。

  5、发挥传媒优势,做大做强广播电视业和信息网络业。

  多媒体时代的来临对文化事业提出了新的课题,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发生了质的飞跃和量的变化,文化消费的渠道和方式更加多样化,文化产品的表现手法也更加活泼新颖,广播电视的优势日趋凸现。为此,建议广电部门要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在办好主业、多元发展方面大胆探索,做大做强。要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建成广播电视中心,做好内部资源整合和业务调整。电视、广播等仍然是当前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要解决广大农村的信息覆盖问题,必须逐渐向广大农村延伸有线电视网;要在节目采集、制作、编排、演播内容上坚持“三贴近”的原则,播放各类节目;根据需要引进艺术人才、专业人才。通过栏目创新创优,播映优秀电视节目,提高自办媒体影响力,使文化产品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为广告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要抓住打造数字安徽的契机,推动传统文化产业升级,发展与高新技术和信息业密切相关的现代文化产业。如:电子信息服务、在线游戏、音响制品、电子出版等新兴产业群体。根据办公自动化发展趋势,不断加大图书馆信息网络建设步伐,增大图书藏量,最大限度地满足城乡居民精神需求。 

                    二○○四年十二月

Copyright © 2002-2023 政协潜山市委员会 地址:安徽省潜山市潜阳路368号 电话/传真:0556-8928211
备案号:皖ICP备11020677号 皖公网安备 34082402000221号 技术支持:炫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