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视察调研

关于启动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查与建议

发布时间:2017-10-31 23:47  点击率:

 

近日,县政协采取县乡联动的方式,组织政协委员对我县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调研中,委员们深入部分乡镇村组,实地视察新农村建设情况,走访县直部分涉农部门,全面了解新农村建设情况。现将我们的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新农村建设基本情况

  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从年初开始启动的,  已在不同层面、不同的起点上,取得了不同的进步,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1、思想明确有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县委、县政府从我县实际出发,明确提出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统领,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培育和发展农村先进生产力为中心,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农村综合改革为动力,以“十村一镇”示范工程为总抓手,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2、工作部署有力度。一是广泛宣传发动。中央 [2006]1号文件出台后,县委县政府先后五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动员和部署,并召开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专题研讨新农村建设工作;抽调县乡主要负责人到省市党校进行专题学习,组织全县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到县委党校进行专题培训,并赴华西村考察学习;抽调理论骨干组成新农村建设宣讲团,分赴全县各地,巡回开展政策宣传和形势教育活动;安排《潜山通讯》和县电视台开辟专栏,及时宣传报道新农村建设情况,这些都为启动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广泛的思想基础。二是健全工作机构。从县到乡镇直至示范村,相继成立了由党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抽调精干力量集中办公;各成员单位根据本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目标任务,制定了具体措施;建立了县委常委领导联系制度和单位帮扶示范村制度,并选派指导员驻村指导具体工作。三是明确工作任务。出台了《潜山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纲要》,提出了我县“十一五”期间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具体目标,并对今年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各乡镇也都相应制订出台了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3、重点突破有抓手。一是以试点示范为突破口,从农民积极、干部主动、条件比较成熟的村镇抓起,在全县选择了“十村一镇”进行试点示范,各乡镇也分别选择12个示范村进行试点示范,目前各示范村镇正在广泛听取本地群众意见,认真制订以产业发展、村庄布点、项目建设为重点的新农村规划。二是以产业扶持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推进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三是以发展沼气为突破口,带动农民改厨、改厕、改栏、改圈,促进农村生态家园建设。四是以实施“村村通”为突破口,着力改善农村交通条件,促进村庄环境整治。五是以实施“阳光工程”为突破口,大力开展农村先进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科技知识和转移就业能力。六是以实施全民创业为突破口,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和兴办园区活动,吸引外来资金技术和人才,开发本地资源,构筑“凤还巢”工程,为新农村建设夯实基础。4、合力推动有成效。各地都以规划为龙头,从农民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入手,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建设典型。如槎水镇后冲村把发展蚕桑作为主导产业,该村优质桑园有3000亩,今年产茧可达5000担,人均收入2777元。其中桂湾组更上 一层楼,今年人均收入可达5600元。主导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今年槎水镇产茧2.5万担,产值3000万元,一跃成为全省产茧第一镇。源潭镇双峰居委会始终把发展刷业作为重中之重,现有人口6058人,从事刷业原料生产、 成品加工和营销的就有3400人,现有农户1518户,从事刷业获得年纯收入3万元以上有830户,10万元以上142户。小小刷业刷出了双峰“业旺、居佳、人和”的新气象。天柱山镇茶庄村、龙潭乡万涧村,源潭镇查冲村依靠当地自然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黄铺镇和平村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大力发展食用菌养殖业,为农民增收拓宽了新渠道。痘姆乡吴塘村、水吼镇马潭村,抓住“六潜”高速拆迁安置的机遇,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康居新村,打造村庄建设的新亮点。余井镇进士村专门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并在村民代表大会上通过理事会章程,以“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全新运作模式,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新的推动力。槎水镇农技站牵头成立了拥有188名会员,并通过民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登记发证,具有法人资格的蚕桑协会,采取举办培训班,提供种蚕,配送物资,签订包销合同等方式,为广大蚕农提供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探索了一条新路径。黄柏镇昆仑村“两委”成员主动担当食用菌生产领头人,带头成立“食用菌生产合作社”这一新型组织,积极为当地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解决部分农户有原料有劳力,无技术无资金等问题,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找到了一个新形式。

  二、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我县新农村建设的起步阶段,虽然有一些可喜成绩,但面临的困难和制约因素还很多。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生产水平低。我县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阶段,种植业和养殖业尚未形成规模和集约效应,产业优势不突出。主导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加工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尤其缺乏连接市场、牵动农户的龙头企业和专业经济组织。据了解,全县现有产业化龙头企业26家,其中市级重点龙头企业仅有5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仅有2家,年销售总额不足2.5亿元。如号称全县产茶第一乡的塔畈,现有茶叶加工厂30多家,但年产值50万元以上仅有5家。就是以刷业闯天下,占据全国六成以上市场份额的源潭镇,今年才成立一家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 家庭作 坊式生产仍占相当大的比例。大多数农民收入主要依靠外出务工。

  2、农民收入增加难。我县是个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占90%以上,尽管我县近年来农民人均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10元,但比全市低801 元,比全省低831元,比全国低1440元,差距很大。加之我县地形复杂,旱、涝、虫害等灾害频繁发生,农民靠天吃饭的现状并未根本改观,一旦遭到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增幅就会大起大落,徘徊不前。同时由于各地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经济效益偏低,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较弱,农民外出务工又受到文化和技能的限制,增收的难度较大,农村内部增收的后劲不足。

  3、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近年来,虽然国家及省市有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但由于历史欠帐太多,我县农村多数地区交通、能源、农田、水利等生产生活条件严重滞后。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大多严重老化,设施陈旧,县内3条大河,防汛能力下降,抗旱功能弱化,半数以上的中小型水库带病运行,汛期险象环生,农业抗风险能力很弱。农村饮用水安全形势严峻,80%以上的行政村,没有集中供水设施,目前仍有19.8万人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改善县乡公路路况,与村村通同时进行,线多路长,任务艰巨。村容村貌方面,大多数村庄规划布局不合理,设施不配套,全县行政村164个,而自然村庄却达4072个,其中20户以下村庄达20%,庄内人畜混居,厕圈乱建,道路泥泞、家禽散放,生活垃圾和污水随意排放。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

   4、劳动力素质不高。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全县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小学文化程度的人仍占有相当比例。据调查,教育基础较好的痘姆乡孙 村,全村1230名劳动力中,受过高中教育仅有88人,初中教育519人,其余大多数是小学教育,有的甚至是文盲和半文盲。教育程度偏低,导致许多人除了在家种田、在外卖苦力之外别无选择。另外在道德素养、集体主义、遵纪守法等方面,也都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5、社会公共事业滞后。全县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中的优质资源大部分集中在县城和中心城镇。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简陋,师资队伍老化,甚至有少数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能完成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防疫保健体系不健全,医疗卫生设施简陋,技术力量严重短缺,看病难、看病贵现象非常突出,部分农民只好“小病忍、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文化建设硬件设施不够,缺场地、缺人才,多数乡镇文化站功能不全,村级文化室更无从谈起,农民求知求乐需求得不到满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开展,农村弱势群体救助体系覆盖面极为有限。

  6、基层组织建设尚待加强。绝大多数乡村没有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民专业协会,即便有,也是功能单一、结构松散、辐射力不强。绝大多数行政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相反,前几年为了完成税收、兴办企业或改建学校,几乎都背上了沉重的债务。以槎水镇为例:全镇12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几乎都没有集体经济收入,而且都负有很多债务,负债额平均达30多万元。虽然上级通过转移支付,给予一定补助,但缺口仍然较大。目前一些乡村仍处于保工作运转阶段,难以加大对新农村建设投入。当前各地大力实施村村通油路工程,要求乡村配套自筹部分资金,一些乡村领导忧心忡忡,担心出现新一轮负债。许多村由于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村“两委”的凝聚力、号召力减弱,难以正常发挥作用。村民自治制度虽已建立,但一些地方农民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不高。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土地承包权等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基层组织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农民合法权益过程中,发挥作用也有限。

  7、新农村建设认识尚有误区。一是片面地理解新农村建设就是新村建设,把工作重点放在新建村庄上。二是急于求成,不切实际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三是部分基层干群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提出来的,应该由国家拿钱搞建设,不同程度的存在畏难情绪和“等、靠、要”的思想。四是一些经济基础较好、区位优势明显的乡村,依托特色产业和项目开发,有明显进展。而经济相对落后,无突出产业支撑的乡村,大多在宣传动员上下功夫,实质性建设缓慢,与上级要求存在差距。少数示范村目前仅有的亮点也是多年建设的成果。五是一些涉农部门工作仍按原来的计划开展,原来的模式运行,与新农村建设结合不紧密。“各打各的鼓,各划各的船”,行动不能协调配合,资金不能捆绑使用,使有限的项目资金未能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

  三、加快推进我县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如何结合本地实际,更加扎实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我们认为当务之急是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坚持富裕农民为本,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一是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培育主导产业。要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在确保粮食稳产高产、优质高效的前提下,依托本地资源,大力发展蚕桑、茶叶、瓜蒌、棉花、食用菌等特色产业。要切实解决好我县丘陵、圩坂地区“种植结构单一,生产品种单一”的问题,积极培育多经、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二是全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要加强政策引导,拓宽融资渠道,通过财政倾斜、农发资金扶持、金融信贷支持等方式,着力解决产业化经营的瓶颈问题,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要结合全民创业行动,结合本地资源条件,把引进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招商引资和园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力争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培育一批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的加工型和销售型龙头企业。要积极引导农民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继续发展劳务经济。我县发展劳务经济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要进一步加速劳务市场和劳务中介组织建设,切实维护和保障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要在发展劳务经济的基础上,抓好“回归工程”,通过政策激励、亲情牵引、筑巢引凤等措施,鼓励和支持那些在外换了脑子,挣了票子的人员,回归家乡,多办厂子,多带农民就地转移,共同致富。

  2、坚持培育农民为先,提升新农村建设者的素质。

  农民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农民素质的高低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把大力培养造就新型农民,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要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大力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绿色证书工程,努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提高农民创业发展能力。努力扩大“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增强农民转岗就业能力。要整合教育、劳动、农业和民间等各类培训资源,建立多层次的教育培训体系,切实解决农民“有处学”的问题,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多渠道筹措资金,解决好农民“学得起”的问题。要根据沿海发达地区结构调整、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的形势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定向培训,实行有组织地定向输送。力争在几年内,分期分批培训全县农村所有的青壮年,让他们尽快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村建设者。

  3、坚持保障农民为上,切实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难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从我们了解的情况看,基层干群要求县里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大农业、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抓好“村村通工程”和“六小水利工程”,着力解决农民行路难、排灌难和饮水难问题。二是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等事业扶持力度,积极做好向上争取和对接工作,改善乡镇教育卫生条件,尽快启动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制度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彻底解决农村“上学难、看病难”问题。三是加强农村保障事业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努力扩大对农村特困人口和弱势群体的救助覆盖面。通过这些看得见、摸得见的事情,进一步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

  4、坚持引导农民为主,创新新农村建设机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在基层,关键在加强组织建设,创新工作机制,激发社会活力。一是创新投入机制,破解资金难题。要以项目为抓手,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加大涉农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力度,增加政府对农村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向农村、农业,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项目启动、信贷支持,部门帮扶、业主带动”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发挥有限财力集中投入的聚集效应和综合效应。二是创新村庄建设机制。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分类指导的要求,尽快做好产业发展规划、村庄布点规划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使之相互配套,协调发展,防止单兵突进和重复建设。继续抓好“沼气”工程实施,带动农村改厨、改厕、改圈、改栏,促进居住环境改善,进一步抓好示范村镇工程,切实发挥以点带面,示范引导作用。三是创新社会各方参与的工作机制,增强工作合力。着力构建工作协调机制,工作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引导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以多种方式对乡村进行帮扶。四是创新领导推进机制。要继续完善“县组织、乡主抓、村实施”的领导责任制,尽快指定相关部门制订“新农村建设实施细则”,使新农村建设工作逐步向制度化、规范化、体系化发展。要着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切实解决乡镇“官小责任大”和“看得见、管不着”的问题,增强乡镇履行新农村建设的能力。积极探索建立财政激励机制和化解乡村债务的有效办法,更多地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先补,多建多补”的措施,推动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强化村干学习培训和规范化管理,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带领群众致富,合力建设新农村的干部队伍。要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决策、重要举措、重大建设项目,都应由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引导农民办好自己的事。借鉴县内外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组织经验,让农民自我筹资实施,自我管理监督,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加大营造新农村建设氛围,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动员,使广大干群更加准确地掌握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要求,更加自觉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大潮中去,为潜山奋力崛起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六年十月

Copyright © 2002-2023 政协潜山市委员会 地址:安徽省潜山市潜阳路368号 电话/传真:0556-8928211
备案号:皖ICP备11020677号 皖公网安备 34082402000221号 技术支持:炫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