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视察调研

关于“四宜”村镇建设的建议案

发布时间:2022-10-28 14:16  点击率:

2022年10月

一、高位推动,提升“四宜”村镇建设水平

1、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四宜”村建设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建立党政领导重点联系、综合部门统筹协调、主管部门具体指导的整体推进格局。建议市培育发展“四宜”特色村镇建设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协调会,落实工作措施,通报工作情况。在项目安排、财力分配、组织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优先保证“四宜”村镇建设的需要。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强化乡镇的主体意识,列出项目时间表,任务书,实行周通报、月调度、年考核工作成效纳入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内容。

2、健全工作机制。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四宜”村镇建设要充分体现政府积极主导、群众自主参与、社会多方支持的共建共享原则。建立“整体规划,资源统筹、分步实施”的建设机制,整合现有的各类资源,向重点村、重点乡镇、示范带集中投入,逐步扩大建设面、提高精品率,高标准建成运营黄铺、天柱山、龙潭、水吼、梅城等5个第一批试点村镇,着力打造“四宜”特色村镇建设样板;高起点规划建设五庙、官庄、痘姆、塔畈、黄泥等5个第二批试点村镇;加快项目储备,全面启动第三批试点村镇申报遴选,培育创建梯队,推进美丽乡村连线成片形成规模示范。建立项目运行保障机制。市委农办加强统筹协调,农业农村、乡村振兴和文旅体、财政、资规、林业等部门,科学指导试点村镇产业规划和项目谋划工作,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建立“清单交办、督查督办、整改销号”闭环机制,加大通报调度和随机督导,确保“四宜”特色村镇建设各项工作落实落细,落地见效。项目实施乡镇强化力量保障,开展法制诚信教育,做好项目推进的政策处理和群众思想工作,每个项目按时按质按量建成。落实资金保障。建议采取“政府正确引导、金融重点倾斜、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形式,鼓励采取银行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加大支持力度。

3、坚持规划引领。发挥规划在引领发展、指导建设、配置资源等方面的基础作用,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确保规划谋全局管长远,坚决克服短期行为,避免造成“前任政绩、后任包袱”提高规划质量,注重衔接。建设的“四宜”特色村镇,应优先启动村庄规划编制,确保“四宜”特色村镇专项规划与村庄规划有机结合、成果共享。注重特色。镇村应因地制宜,开展差异化规划编制,体现地方特点文化特色,融田园风光、人文景观和现代文明于一体。注重联动。加强资规、农业农村、住建、执法、交通、水利等部门联动,一体化推进“四宜”村镇建设管理。同时注重与供电、供水、燃气、移动、电信等公司沟通交流,合理布局管网杆线,优化地上地下、线上线下资源。注重“留白”实行弹性管控方式镇村产业发展、项目落地预留机动空间。

二、因地制宜,有效促进“四宜”村镇融合发展

4、突出产业特色。按照“三生三园三合”(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布局,家园、田园、公园联动打造,资金和规划整合、功能复合、产业融合统筹推进)理念,充分发挥乡村资源、生态和文化优势,发展适应城乡居民需要的观光旅游、休闲度假、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养老服务、农旅、林旅、体旅、研学旅结合等产业,探索空心化村庄和旅居养老、候鸟养老结合。镇村应立足自身实际情况,按资源禀赋优势,重点围绕文化旅游主导产业和“山茶畈瓜”特色农业,准产业发展方向,形成体现自身特色的产业结构,实现“一村一品”,探索多村产业规模化发展,稳步推进一村带数村、多村连成片的产业发展格局

5、突出文化加持。充分挖掘潜山红色文化、古皖文化、恨水文化、长庚文化、古陶文化、龙灯文化等历史遗存,用区域文化赋能产品,形成独特的记忆符号,建立品牌认知,带动区域产业发展;推进“主导产业+”行动,促进主导产业与生态、文化、旅游、餐饮等融合形成生态旅游、文化创意、特色餐饮等新业态,拓展主导产业的上下游产业,打造高质量、高效益产业集群,做好“接二连三”文章

6、突出市场主体。通过宣传、奖补等方式,引导工商资本、乡贤资源、社会力量参与建设。鼓励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与农业生产服务组织开展合作,通过“服务组织+村集体+农户”等模式,发挥集体经济组织统的功能。积极孵化农村创业典型项目,调动村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主体性、创造性,培育“农业+乡旅+文创+康养+体育”新兴业态,招引学生研学、康养休闲、体育健身、文化创意、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推进民宿集群发展,“环山”、“环河”“环湖”乡镇开展“微创意”、“微改造”,打造一批著名乡村网红打卡点康养地加强行业协会建设提高协会为会员服务能力,引导协会搭建服务平台,促进行业会员的交流和合作,发挥协会自律自治作用,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三、科学运营,全面增强“四宜”村镇综合效益

7、明确运维责任主体。按照“政府做生态,企业做产业”理念,支持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议充分发挥舒州乡村发展振兴公司作用,在投融资、项目建设、资产运营等方面积极进行探索,实现良性循环;各乡镇也要探索经营管理模式,通过成立公司、招商引资、参股经营、资产出租、线上线下互动等方式对“四宜”村镇建后形成的资产进行管理运营,着力将各试点的优质资源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营收益,增加村集体和农民收入。

8、着力三变改革抓手。立足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功能作用,引导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与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通过股份合作形式,组建经营实体,共建改革项目,实施“三变”改革。进一步健全完善、改进提升、规范运行我市“小微权力”监督管理平台推动村(社区)党务村务、工程项目、集体“三资”等全面公示公开。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进一步加强集体“三资”监管,不断提高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水平,确保村级集体经济运行规范、资金资产保值增值。

9、引入现代营销模式。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营销模式,充分发挥互联网在营销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以市场为出发点,通过“互联网+”的手段,设计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加强与媒体合作,进创新平台,扩大影响、开拓客源、打造品牌。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中介服务机构,搭建市农业电商公共服务中心,为全市农业主体免费提供农产品开发、包装设计、品牌打造、活动策划、信息咨询等一系列服务,拍摄专题片,编制《产业资源地图》《休闲旅游宝典》等资料方便消费者。一线营销人员借助社交媒体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开展线下线上“无缝”服务,运用网络视频营销、体验营销、口碑营销、活动性营销、社区营销等方法提高行业生产和销售的效率、实现行业的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

四、与时俱进,着力提高“四宜”村镇治理能力

10、加强政策引导。持续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改善农村创新创业环境,着力构建融合年轻、人才、回归等元素的乡村创业生态体系打通城乡人才双向流通的通道。“政策惠才、平台聚才、环境留才”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使乡村成为美好生活的向往地;让愿意上山下乡、回归乡村的人更有信心,使乡村成为“逆城市化”的首选地。建议市直有关部门在乡村治理、积分超市、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养老服务等试点工作中优先安排试点村镇,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11、广泛凝聚人才。广泛开展举乡贤、颂乡贤、学乡贤活动,建设乡贤活动中心、乡贤之家、乡贤馆,加强人才引培力度支持制定乡贤回归激励措施,规范乡贤组织。培训镇村干部。举办四宜村镇专题培训班,分层分批组织主官赴江浙等先发地区学习取经,推送典型案例,引导镇村干部学以致用,干部培养成为会建设、善管理的行家里手培养有情怀的发展带头人。鼓励外出农民工、高等院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支持建立多种形式的创业服务平台,完善乡村创新创业支持服务体系。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科学培训体系,有计划、分类别、多渠道、全覆盖、重时效,专家领学,实践教学,提升从业者的能力和技术素养。在安徽天柱山旅游学校开设乡村振兴专业和数字课程,为镇村建设储备后备力量。壮大乡土能人巧匠队伍,为“四宜村镇”建设服务。

12、建设数字乡村。补齐数字基础设施短板,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建议乡村整合文广站, 设立信息中心,实施农村资源要素信息化管理。培育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深化农产品电商发展,农民变身“网红”推销土特产,农产品“入网”销往千家万户。繁荣发展乡村数字文化,拓展数字惠民服务空间,推进农村党建和村务管理智慧化,实现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提升数字化治理效能。


Copyright © 2002-2023 政协潜山市委员会 地址:安徽省潜山市潜阳路368号 电话/传真:0556-8928211
备案号:皖ICP备11020677号 皖公网安备 34082402000221号 技术支持:炫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