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视察调研

关于“全力打造生态旅游康养后花园 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0-12-10 09:03  点击率:
       近日,市政协召开常委会,重点围绕“全力打造生态旅游康养后花园  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行专题协商和议政建言活动。一致认为,近年来,我市紧扣“生态立市、旅游兴市”战略,以全域旅游为抓手,做美景区链,做新业态链,做强配套链,取得了长足发展,已顺利通过“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评选公示。但与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仍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困难和问题。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供决策参考。
       1、对标沪苏浙,创新“一体化”旅游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要更好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必须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市地处大别山山区,国家及省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大别山区“共筑长三角绿色生态屏障”,“着力发展适应性产业和特色经济,努力打造长三角特色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和旅游康养基地”。今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严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唤醒了人们的健康意识,大健康的发展趋势正在倒逼旅游行业加速转型。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机遇面前,我们必须提高站位,拉高标杆,放大格局,依托自然生态、独特气候,资源禀赋、人文历史等,科学系统谋划,以打造长三角知名康养旅游目的地和后花园为切入点,奋力推进全域旅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生态康养旅游后花园建设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要加强顶层设计,尽快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和行业领导进行深层探讨,明确生态康养旅游发展定位,聘请旅游高校和专业机构,编制一个高起点的生态康养旅游发展规划。要推进“多规合一”,将文化旅游康养规划纳入城市、城乡规划重点内容,加强与经济社会发展、交通运输、国土空间、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等规划的衔接和协调,充分发挥文化旅游康养规划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农业、水利、林业等部门在编制专项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康养旅游元素和旅游服务功能。将乡村康养旅游作为乡村振兴规划的重中之重。要加大规划执行力度,实行招商选资,对于一些严重依赖观光和门票收入的低质低效项目要从严控制准入门槛,以防出现“小马拉大车”的现象发生。二是高位推动发展。生态康养旅游后花园建设涉及方方面面,任重道远。要有可靠的组织保障,建议在现有全域旅游组织领导架构下,充实完善打造长三角生态旅游“后花园”功能机构,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部门协同和各级联动,全力推进生态康养旅游快速发展,使之成为产业转型的新引擎、绿色发展新功能、美丽潜山的新名片。三是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天柱山管委会、旅游度假区体制机制改革步伐,创新投融资机制,整合资源,搭建康养旅游发展平台,创新财税扶持机制,认真落实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发挥财政政策对加快发展康养旅游产业的导向作用。探索多元化、多层次开发模式,建设一批具有引领性、标杆性的差异化、高端化旅游康养大项目。健全要素保障机制,尤其是土地保障机制,确保旅游康养大项目落地生根。
       2、对接沪苏浙,完善“一体化”基础设施。交通是旅游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市对接长三角一体化旅游圈首先要实现与长三角交通连接的通畅。要尽快打通官庄金紫山至舒城的快速通道,联通我市北部山区至合肥等地,要打通岳武高速东延线槎水至龙潭和天柱山快速通道。依托即将建成的高铁南站和客运中心,建成功能齐全的全域旅游集散中心。大力发展内联景区的绿色交通,建成环山、环河、环湖旅游和骑行风景道,让绿道慢行系统贯穿主要城镇乡村和景区,构成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体系。做好交通沿线景观彩化美化,打造五彩缤纷赏心悦目的旅途风景线,让交通过程成为康养旅游的体验。完善城镇和景区慢行,落地自驾异地还车,自驾车房车露营等集散服务系统,形成快旅慢游的区域交通一体化、网络化的循环体系。同时,要主动加强与周边城市机场和港口的协调与合作,努力实现与沪苏浙全方位一体化的交通对接。
       3、对联沪苏浙,做大“一体化”康养旅游载体。一要强化项目牵引。结合“十四五”,抓住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大力推进我市“宜游、宜养、宜居、宜业”的全域景区城镇乡村建设,夯实康养旅游的基础。围绕大力发展森林康养、医疗康养、休闲康养、运动康养、乡村康养模式,科学谋划一批特色鲜明、前景广阔的重大项目,争取纳入国家及省市重点项目和产业基地建设。积极整合农业、水利、林业、自规、生态等部门项目资金,聚力推进一批环山、环湖、环河的康养旅游基地和旅游特色小镇建设。二要精心策划招引。根据规划空间布局,制定旅游康养产业导向目录,挖掘梳理现有资源,精心策划整乡整村集中连片开发的旅游综合项目,面向长三角精准招引有实力、有情怀的大企业实施项目建设。要发挥旅游度假区承接重大项目的平台作用,积极引进健康服务、文化娱乐、旅游演艺、时尚运动、休闲养生和商旅度假等大型综合体项目,打造山城一体核心板块,提升康养旅游功能。在重点旅游区域,根据产业布局及项目特色,积极对接专业性企业集团,商会组织、旅游投资企业,引进安缦法云、悦榕庄等国内外知名旅游度假品牌,深入推进我市旅游的品牌化专业化发展,不断提升旅游产业的档次水平。
       4、对应沪苏浙,做强“一体化”特色品牌。长三角总体消费需求旺盛,对消费品质要求高,许多选择旅游的人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走马观花式旅游,而是在更大程度上注重康养旅居式的放松和疗养。追求“养生、养心”康养旅游模式,将成为我市融入长三角旅游市场的重要契机,要积极对应沪苏浙旅游消费模式转变,充分发挥我市独特资源优势,精心打造康养旅游的特色品牌,尽快实现观光旅游向康养旅游的跨越。一要依托我市森林资源优势,加快天柱山旅游景区升级改造和龙潭河景区开发建设,发挥天柱山龙头引领作用和天然氧吧优势,有序开发一批森林探险、森林体验、森林疗养、森林休闲等森林康养旅游产品,有序打造一批中高端民宿产业集群,使之成为名不虚传的国家级康养旅游基地。尽快启动金紫山、板仓、浒山湖旅游规划编制和开发建设,环山、环湖打造山水主题鲜明的康养旅游新业态,使之成为名符其实的省级休闲避暑康养基地。二要充分发挥我市杜仲、厚朴、白芍、石斛等中药材资源优势,开发以中医药为基源的,具有抗衰益寿、慢病调养功能的中医药康养产品,开展食疗、药疗、理疗等中医药康养服务,打造中药康养旅游新业态。三要充分挖掘儒释道文化、戏曲文化、孝义文化、非遗文化等人文资源,开发文化体验、文化休闲、文化演艺、文化创意等文化康养产品,打造文化康养旅游新业态。四要依托山丘坂一体化的独特地形,发展健康休闲产业。开发山地户外运动、水上运动、骑行运动等健身运动旅游产品,继续打造天柱山国际滑板运动训练基地,建设浒山湖水上运动训练度假基地,潜水河骑行运动基地,打造全域户外运动康养旅游新业态。五要依托“富硒富锌”资源,大力发展农旅融合产业。尽快制定富硒富锌产业发展规划,根据硒锌土壤分布图,依据抽检的茶叶、瓜蒌、大米等农产品的硒锌含量,选择重点区域和龙头企业进行基地挂牌认证。强化富硒富锌农产品的健康益智价值的开发利用,加大品牌创意设计和营销策划,有效转化为康养旅游产品。依托田园风光和富硒富锌农产品基地,大力发展休闲农业、采摘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打造乡村康养旅游新业态,争创国家农业公园和最美休闲乡村。六要依托红色资源优势。我市五庙、水吼、官庄等乡镇拥有众多的红色资源,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五庙就成立我市第一党小组和八斗暴动等遗址,水吼有梅寨暴动,石河农会活动等遗迹,官庄有余大化烈士和皖西工委活动等遗址。近年来,市委和有关乡镇党委高度重视,初步进行了革命活动的史料收集和遗址恢复工作。要继续按照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对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的新要求,加快我市红色资源挖掘利用以及革命遗址恢复和保护,使之串点成线,成为大别山区红色旅游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七要依托住建部颁布的第一批全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互动培训基地和省级职工疗休养基地,先行做好康养旅游的示范工作,尽快建立对接运作机制,统筹现有的康养旅游资源,精心打造一批互动培训和职工疗休养示范点,推出一批满足疗休养需求的康养产品。加强职工疗休养示范点医疗机构建设,开展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健康体检等服务,以点带面,打响潜山互动培训基地和疗休养基地品牌。同时要在省内和长三角等地加强营销宣传和推介,扩大两基地品牌影响力。
       5、对焦沪苏浙,做优“一体化”配套服务。一是大力完善康养旅游接待设施。继续实施旅游品质革命,改造与提升现有星级饭店、快捷酒店、大众旅馆服务品质。契合自驾游、亲子游、康养游需求,打造一批精品酒店、主题文化酒店和休闲度假酒店等特色住宿业态。做大潜山民宿,聚力打造一批国际范、乡土味,具有潜山特质的高端精品民宿,发展一批以自然山水、田园风情,森林呼吸等主题的中端精品民宿。引进企业运营美丽乡村,改造空闲村落房屋,着力打造以特色文化休闲养生为主题的康养村。二是积极开发特色商品和美食。突出农产品精深加工,将特色农副产品开发成旅游商品,挖掘打造生活化、实用性文创商品。依托中药材资源,研发推出养生食材商品。发挥特色餐饮对康养旅游的带动作用,加强与旅游烹饪类院校合作,提升特色美食,研发以生态、有机农副产品为食材的潜山特色菜系,壮大特色餐饮企业,培育国内外知名的潜山餐饮特色品牌。打造一批旅游购物中心,特色美食街区。三是强化旅游队伍建设。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积极学习沪苏浙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优质的服务经验。构建“政府引导、部门合作、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旅游人才培养机制。推进企校合作,强化旅游人才招聘,引进急需的旅游规划、策划、大数据分析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强化旅游管理服务培训,通过我市旅游学校加强对一些重点旅游村负责人、旅游企业负责人、民宿经营者等专题业务培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积极培育中高级导游员,培育乡村旅游集聚区、村庄景区、旅游特色村等旅游目的地讲解员,增强导游服务能力。四是提升智能服务水平。加强网络设施建设,推进无线网络全覆盖,建设智慧旅游目的地综合运营平台和生态康养旅游产业大数据中心,完善公共信息查询系统,健全应急救援,救助系统,实行网上预约和统一交易结算,统筹建设智慧城市,智慧景区,智慧乡村,切实提高智能化服务水平。五是加强旅游产品整体营销。在长三角旅游一体化进程中,我市要主动加强与长三角旅游部门的深度合作,通过地缘关系、品牌主题、精品线路、旅游关系等方面的整合,充分发挥我市旅游产品的资源优势和旅游经济的后发优势,将山水、人文、宗教等方面的特色旅游产品,与长三角地区的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整体营销策划,打造长三角旅游的整体品牌,加速提升我市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Copyright © 2002-2023 政协潜山市委员会 地址:安徽省潜山市潜阳路368号 电话/传真:0556-8928211
备案号:皖ICP备11020677号 皖公网安备 34082402000221号 技术支持:炫乐网络